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压水平对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
【6h】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压水平对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心源性死亡组与非死亡组临床资料比较

3 用Kaplan-Meier法对不同血压水平分组绘制生存曲线并对其进行log-rank统计检验

4 慢性心衰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

5 慢性心衰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血压对心衰患者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终末期表现及最主要的死因。其发病率高,病情复杂,预后不佳。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早期对其进行危险分层,尽早的给予有效合理的治疗措施可改善心衰预后。心力衰竭多伴有神经体液因素的改变,血压作为一项综合反映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指标,测量简便、无创、可重复操作,而且同样受到神经体液的调节,提示血压在心力衰竭的病情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对11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入院时血压测量及随访,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压水平对预后的判断价值。
  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0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三科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19人。入选标准:临床诊断为心力衰竭,有明确的基础心脏病病史,病史均在半年以上,年龄大于18岁。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符合NYHA心功能Ⅱ~Ⅳ级分级标准,N端前脑钠肽(NT-proBNP)>2000ng/L。排除标准:存在认知障碍、意识不清者;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包缩窄、心包积液、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继发性高血压、贫血、脑卒中、大量胸腔积液、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伴有其他影响预后的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等)。
  所有入选患者入院时均严格遵循中国血压测量指南测量、记录血压,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完善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入院24小时内检测NT-proBNP、总胆红素、白蛋白、血脂、肌酐等生化指标。入院后按照中国心力衰竭防治指南给予相应治疗。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以入院日为起始随访时间,以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衰加重死亡及猝死)为随访终点,随访日期截止至2016-6,随访时间至少6月。依据患者入院血压,以不同血压水平分组,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对其进行log-rank统计检验。将影响预后的因素依次进行Cox风险比例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Cox风险比例多因素分析,探讨入院血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第一四分位数,第三四分位数)[M(Q1, Q3)]”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首先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及方差齐性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如果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计量资料的自然对数值,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确切概率法”。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或“Spearman相关系数”。三组间单因素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对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分别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所有统计均是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9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42例,年龄44~90(67.3±10.0)岁,BMI23.8±2.6 kg/m2。病因:缺血性心肌病(冠心)79例,扩张性心肌病(扩心)26例,高血压心脏病(高心)14例。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51例,Ⅲ级47例,Ⅳ级21例。
  1.心源性死亡组与非死亡组临床资料比较
  所有入选患者共119例,其中心源性死亡22例。以心源性死亡为随访终点,将入选患者分为死亡组与非死亡组。
  两组在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BMI),病因构成比,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钾、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入院时心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死亡组心功能Ⅳ级的患者明显多于非死亡组(68.2% vs6.2%),心功能Ⅱ级的患者明显少于非死亡组(4.5%vs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NT-proBNP[9750(7805,10980)vs3210(2022,5068)]、lnNT-proBNP(9.15±9.16 vs8.03±8.03)、TBIL(21.8±10.5 vs12.2±5.0)明显高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LVEF(27.4±5.0 vs42.1±9.1)、入院SBP(108.4±10.5 vs122.5±8.9)、入院DBP(65.5±5.4 vs72.4±7.7)、入院PP(42.9±12.3 vs50.2±9.3)明显低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将入院血压与上述2组临床资料比较有差异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
  入院SBP与NT-proBNP呈负相关(rs=﹣0.266,P<0.01),与LVEF呈正相关(rs=0.352,P<0.01),与LVEDD呈负相关(rs=﹣0.225,P<0.05),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rs=﹣0.201,P<0.05),与TBIL呈负相关(rs=﹣0.232,P<0.05)。
  入院DBP与NT-proBNP呈负相关(rs=﹣0.227,P<0.05),与LVEF呈正相关(r=0.188,P<0.05),与LVEDD呈负相关(r=﹣0.202,P<0.05),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rs=﹣0.219,P<0.05),与TBIL呈负相关(r=﹣0.202,P<0.05)。
  3.用Kaplan-Meier法对不同血压水平分组绘制生存曲线并对其进行log-rank统计检验
  依据入院SBP,将入院SBP分为<100mmHg,100~130mmHg,>130mmHg三组。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3组间生存率存在差异(χ2=33.935,P<0.01)。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入院SBP<100mmHg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入院SBP在100~130mmHg、入院SBP>130mmHg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χ2分别为27.659,17.922,P均<0.01);而入院SBP在100~130mmHg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与SBP>130mmHg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561,P>0.05)。
  依据入院DBP,将入院DBP分为<60mmHg,60~80mmHg,>80mmHg三组。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3组间生存率不存在差异(χ2=3.324,P=0.190)。
  依据入院PP,将入院PP分为<35mmHg,35~55mmHg,>55mmHg三组。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3组间生存率存在差异(χ2=26.834,P<0.01)。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入院PP<35mmHg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入院PP在35~55mmHg、入院PP>55mmHg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χ2分别为22.279,16.022,P均<0.01);而入院PP在35~55mmHg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与入院PP>55mmHg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367,P>0.05)。
  4.慢性心衰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
  以心源性死亡为因变量,以年龄、病因构成比、NYHA分级、lnNT-proBNP、TBIL、Alb、SCr、TG、LDL-c、LVEF、LVEDD、入院心率、入院SBP、入院PP为自变量,逐个引入Cox回归模型,经Wald检验,显示NYHA分级(RR=8.938,95%CI4.135~19.324), lnNT-proBNP(RR=38.591,95%CI11.129~133.822),TBIL(RR=1.159,95%CI1.105~1.215),LVEF(RR=0.825,95%CI0.776~0.878),LVEDD(RR=1.107,95%CI1.059~1.156),入院SBP(RR=0.866,95%CI0.823~0.910),入院PP(RR=0.935,95%CI0.898~0.973)对慢性心力衰竭预后具有显著性作用(P<0.01)。而年龄、病因构成比、Alb、SCr、TG、LDL-c、入院心率逐个引入Cox回归模型,经Wald检验后,显示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慢性心衰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
  将上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单因素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有意义的影响因素(NYHA分级、lnNT-proBNP、TBIL、LVEF、LVEDD、入院SBP、入院PP)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Enter法),结果显示只有lnNT-proBNP(RR=12.921,95%CI2.373~70.353,P<0.01)、入院 SBP(RR=0.891,95%CI0.828~0.958,P<0.01)是判断慢性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1.入院时SBP<100mmHg,PP<35mmHg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
  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低收缩压预后较差,是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