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凋亡相关蛋白BCL-B在肝纤维化逆转中对肝星状细胞凋亡的调节及机制研究
【6h】

凋亡相关蛋白BCL-B在肝纤维化逆转中对肝星状细胞凋亡的调节及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肝纤维化逆转小鼠模型中原代HSC线粒体含量减少及BCL-B表达下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BCL-B对肝星状细胞凋亡及线粒体清除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BCL-B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清除抑制HSC凋亡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线粒体自噬及其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反复损伤导致的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严重者会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预后不良,死亡率高。
  静态的HSCs富含维生素A,肝脏受到外来刺激时,细胞内维生素A脂滴消失,HSCs转化为活化状态,增殖、迁移能力增强,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该过程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
  有研究表明,去除致病因素后肝纤维化能够发生逆转。肝纤维化逆转的关键是减少胶原分泌,增加其降解。有研究证实活化的HSCs是胶原纤维的主要来源,两项啮齿类动物研究表明,大约50%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在纤维化逆转过程中发生凋亡,而其余的则恢复到静止表型。因此,以活化的HSCs作为靶点进行干预,诱导其凋亡、抑制其增殖及胶原分泌,可逆转肝纤维化。目前,对于治疗肝纤维化尚缺乏有效方法。因此,研究活化的HSC的凋亡机制,对于逆转肝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凋亡分为内源性凋亡和外源性凋亡,内源性凋亡又称为线粒体途径凋亡,其核心事件是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加(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MOMP)。MOMP主要是由活化的BH3-only蛋白诱发,该类蛋白可诱导Bcl-2(Bcell lymphoma-2)家族两个促凋亡分子BAX(Bcl-2-associated X protein)和/或BAK(Bcl-2 antagonist or killer)在线粒体外膜形成寡聚体,进而形成超分子通道介导线粒体膜间隙的蛋白释放,如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进而触发内源性细胞凋亡。因此,线粒体稳态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肝脏是一个高能耗器官,线粒体在能量生成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这些活性氧成分会损伤线粒体内蛋白、脂类及核酸,而功能蛋白的损伤会增加活性氧的产生、加剧线粒体损伤。当蛋白及DNA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身修复能力时,细胞会通过自噬方式对损伤线粒体进行选择性地清除,被称为线粒体自噬(mitophagy)。目前的观点认为,线粒体自噬性清除与细胞凋亡同时存在,但是目前并无文献明确地证明线粒体清除与凋亡的相互关系。HSC中的线粒体清除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尚无报道。
  目前认为Bcl-2家族蛋白同时参与了线粒体自噬性清除及细胞凋亡过程,该家族包括6个抗凋亡蛋白(Bcl-2、Bcl-B、Bcl-w、Bcl-xL、Bfl-1和Mcl-1)、许多促凋亡的BH3-only蛋白及其辅因子Bax和 Bak。Bcl-2家族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外膜,通过控制BAX/BAK寡聚体通道的聚合形成,从而调节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启动内源性细胞凋亡。该家族蛋白还可通过结合于自噬调节因子beclin-1阻断自噬小体的形成,Bcl-2/Beclin1相互作用是细胞自噬的关键调节点。Bcl-B(又称为BCL2L10)是最晚发现且研究最少的一个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具有其典型结构特征。Bcl-B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而在HEK293T细胞中,可通过与Bax结合而抑制凋亡。目前Bcl-B在线粒体清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并且Bcl-B在肝纤维化形成、逆转及HSC凋亡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功能,未见报道。
  本课题旨在观察 HSC凋亡及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凋亡相关蛋白Bcl-B表达及线粒体含量的变化情况,阐明Bcl-B对HSC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本学位论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肝纤维化逆转小鼠模型中原代 HSC线粒体含量减少及BCL-B表达下调
  目的:
  建立纤维化逆转小鼠模型,观察在纤维化逆转过程中原代HSC的BCL-B表达及线粒体含量变化。
  方法:
  应用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腹腔注射法诱导小鼠肝纤维化,停药后自发逆转,建立肝纤维化逆转模型。肝组织石蜡切片经HE与Masson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变化。赖氏法检测血清ALT、AST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Western blot检测collagen I和α-SMA的表达。采用原位灌流、梯度密度离心技术分离小鼠原代HSCs,经光镜及荧光显微镜鉴定。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蛋白TOM20的变化,PicoGreen检测细胞中线粒体DNA总量,评价线粒体清除情况。TUNEL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L-B表达情况。
  结果:
  1.成功复制肝纤维化逆转小鼠模型
  采用CCl4腹腔注射法诱导可逆性的肝纤维化,停止注射后,肝纤维化自发逆转,以此模拟肝纤维化逆转。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oil)、纤维化组(6w)、恢复1周组(R1w)、恢复2周组(R2w)、恢复4周组(R4w)。Oil组小鼠肝脏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色泽鲜艳。CCl4给药6w组小鼠肝脏体积稍缩小,质硬,黄褐色,表面细颗粒样,随停药时间延长肝脏表面逐渐恢复光滑柔软。H&E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oil组小鼠肝板排列整齐,肝小叶结构完整,胶原纤维极少或缺如。6w组小鼠肝脏有出血、坏死,肝细胞空泡、脂肪变性,大量炎细胞浸润,肝板正常排列消失,小叶结构紊乱,胶原纤维组织明显增生沉积。随着停药时间延长,R1w、R2w、R4w组小鼠肝脏坏死逐渐得到改善,肝板排列逐渐恢复,肝细胞脂肪变性减少,胶原纤维组织减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α-SMA和collagen I在6w组肝组织中阳性细胞数增多、染色加深,明显高于oil组,R1w组的表达较6w组无明显变化,随停药时间延长,R4w组的表达明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oil组相比,6w组两种蛋白表达升高,随停药时间延长,两种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在R4w组表达最低。CCl4腹腔注射6w时ALT、AST水平较oil组明显升高,停药后转氨酶水平逐渐下降。以上结果表明肝纤维化逆转模型复制成功。
  2.成功提取小鼠原代HSCs
  应用链酶及Ⅳ型胶原酶原位灌注后,进行梯度密度离心,分离小鼠原代HSCs。在波长328 nm的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可自发蓝绿色荧光。显微镜下,刚分离的HSCs未活化,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折光性强。经光镜及荧光显微镜鉴定,所提细胞纯度约为80%,得率约为1×105~1.5×105/小鼠。接种于塑料培养瓶24 h后,细胞全部贴壁,本研究取培养3天的原代HSC用于实验,此时细胞仍为静止状态,未被活化;较接近于在体状态。
  3.肝纤维化逆转中原代HSCs凋亡增加
  TUNEL染色结果显示,oil对照组中HSCs的凋亡较明显,6w组中HSCs凋亡明显减低,只有极少部分处于凋亡状态。肝纤维化逆转阶段,HSCs的凋亡均明显增多,但与停药时间无明显相关性。应用Annexin-V/PI双重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oil组相比,6w组HSCs凋亡显著减少,在停药后细胞凋亡增加,于停药2周时细胞凋亡最为明显,以早期凋亡为主,而在停药4周时表现为晚期凋亡为主,细胞总凋亡率与停药时间无明显相关性。表明在肝纤维化逆转中,HSCs凋亡增加。
  4肝纤维化逆转中HSCs线粒体含量减少,BCL-B表达下调
  从原代HSCs中提取蛋白,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线粒体膜蛋白TOM20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6w肝纤维化组中,TOM20较oil对照组明显升高。随停药时间延长,TOM20的表达逐渐降低,在R4w表达最低,但仍高于oil组水平。表明在肝纤维化时,HSCs线粒体含量丰富;而在纤维化逆转过程中,HSCs线粒体清除增强,细胞内线粒体含量逐步减少。PicoGreen荧光染色观察原代HSCs中线粒体DNA(mtDNA)含量。结果显示,在6w组的HSCs中,胞浆中荧光亮度较oil组明显增强,且聚集形成团块状,面积较大,表明线粒体增多、融合。而在停药后的R1w组的细胞中,荧光强度明显减弱,且荧光团块明显减小。R2w组较 R1w组无明显变化,R4w组中荧光强度虽较前无明显变化,但荧光团块消失,胞浆中荧光较均匀一致。表明在纤维化形成时, HSCs中线粒体数量增加且融合聚集;在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线粒体逐渐分散在胞浆中,且数量减少。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il组中BCL-B表达较低,6w组中的表达明显升高,随停药时间延长、肝纤维化逆转,该蛋白的表达逐渐下降,在R4w组中表达接近oil组。表明BCL-B表达与原代HSCs的凋亡存在相关性。
  结论:
  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HSCs的凋亡及线粒体清除增加,BCL-B表达下调。
  第二部分:BCL-B对肝星状细胞凋亡及线粒体清除的影响
  目的:
  诱导HSC细胞株LX2凋亡,验证肝纤维化逆转小鼠模型中原代HSCs的结果。抑制线粒体清除,明确线粒体清除对HSCs凋亡的影响。在LX2中敲低及过表达BCL-B,观察其对LX2凋亡及线粒体清除的影响。
  方法:
  应用凋亡诱导剂GTX建立LX2凋亡模型,应用抑制剂CsA干预细胞抑制线粒体清除,设计并合成可敲低BCL-B表达的siRNA及过表达BCL-B的腺病毒,在LX2中敲低及过表达BCL-B。用western blot检测BCL-B、线粒体蛋白、凋亡相关蛋白及HSC活化相关蛋白的表达;PicoGreen检测线粒体DNA含量;TUNEL检测细胞凋亡,反映细胞凋亡、线粒体清除及BCL-B表达水平。
  结果:
  1.在HSC细胞株中诱导凋亡,线粒体清除增强,BCL-B表达下调应用胶霉毒素(Gliotoxin,GTX)诱导HSC细胞株LX2凋亡,在
  细胞水平模拟肝纤维化逆转。
  ①TUNEL染色检测HSCs凋亡率,结果显示,GTX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TX组活化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和活化的内源性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9显著升高。同时,GTX组的HSC活化相关蛋白collagen I和α-SMA的表达明显减少。表明GTX成功诱导了HSCs凋亡。
  ②并且GTX组的线粒体蛋白TOM20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icoGreen荧光染色法检测mtDNA含量,对照组胞浆中绿色荧光强度较高、呈颗粒状,诱导凋亡后,荧光明显减弱且散在分布。说明在凋亡细胞中线粒体总量减少且分散,表明在凋亡的LX2中,线粒体清除明显增强。
  ③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TX诱导LX2凋亡后,BCL-B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2.抑制线粒体清除可抑制HSCs凋亡,上调BCL-B表达
  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环孢菌素A(CsA)处理细胞后,线粒体膜蛋白 TOM20表达升高。 PicoGreen染色结果显示,加入CsA后细胞中绿色点状荧光的数量增加,强度升高。表明CsA成功抑制了线粒体的清除。
  ②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CsA干预后,细胞凋亡率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sA刺激后,活化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9及cleaved-caspase3降低。并且HSC活化指标Collagen I和α-SMA的表达显著升高。表明抑制线粒体清除后LX2凋亡减少。
  ③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sA抑制线粒体清除后,BCL-B升高。
  3.敲低BCL-B促进HSCs凋亡及线粒体清除
  在LX2转染BCL-B特异性的siRNA(siBCL-B),并转染无关序列的siRNA(siCon)作为对照组,收集蛋白检测BCL-B表达。
  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BCL-B组较siCon组BCL-B蛋白表达减少了79%,说明 BCL-B被成功敲低了。
  ②用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siBCL-B组的细胞凋亡率较siCon组明显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低BCL-B后,与siCon组相比,cleaved-caspase9及cleaved-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同时,collagen和α-SMA表达明显下调。说明敲低BCL-B会导致LX2凋亡增加及分泌功能降低。
  ③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蛋白TOM20结果显示,siBCL-B组中TOM20蛋白表达较siCon组显著降低。PicoGreen结果显示,siBCL-B组细胞中的荧光强度及面积均较siCon组降低,说明mtDNA减少。表明敲低BCL-B后,LX2中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清除增加。
  4.过表达BCL-B可抑制LX2凋亡及线粒体清除
  通过感染腺病毒载体在LX2中过表达BCL-B(adBCL-B),对照组感染空载体腺病毒(adCon)。感染效率可达90%以上。
  ①应用Western blot检测BCL-B蛋白表达,结果显示adBCL-B组较adCon组升高约4.7倍,说明BCL-B被成功过表达。
  ②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adCon组相比,adBCL-B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较adCon组,adBCL-B组cleaved-caspase9和cleaved-caspase3显著降低。同时,adBCL-B组的collagen I和α-SMA表达增加。说明过表达 BCL-B能抑制LX2凋亡,并促进其活化。
  ③对线粒体蛋白TOM20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adCon组相比,adBCL-B组TOM20的表达升高。表明过表达BCL-B的细胞中线粒体含量增加,线粒体清除被抑制。
  结论:
  抑制线粒体清除导致细胞凋亡减少。BCL-B可抑制LX2凋亡及线粒体清除。
  第三部分:BCL-B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清除抑制HSC凋亡
  目的:
  明确BCL-B是否通过抑制线粒体清除调节细胞凋亡。探讨BCL-B抑制线粒体清除的分子机制。
  方法:
  在敲低BCL-B的LX2细胞中应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蛋白表达及PicoGreen检测mtDNA验证线粒体清除被抑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敲低或过表达BCL-B,检测细胞中p-Parkin的表达变化。应用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双染的方法检测 LX2细胞中BCL-B与p-Parkin是否存在相互结合。
  结果:
  1.抑制线粒体清除可抑制BCL-B敲低对LX2的作用
  为明确BCL-B是否通过抑制线粒体清除来抑制细胞凋亡,在敲低BCL-B的细胞中阻断线粒体清除过程。
  ①检测线粒体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iBCL-B+CsA组的线粒体膜蛋白TOM20表达量较siBCL-B组明显升高。PicoGreen检测mtDNA结果显示,CsA干预后较单纯siBCL-B转染组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荧光颗粒更聚集。说明CsA成功抑制了线粒体清除。
  ②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siBCL-B+CsA组较siBCL-B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与siBCL-B组相比,siBCL-B+CsA组的cleased-caspase3和cleased-caspase9水平明显降低;而collagen I和α-SMA的蛋白表达量升高。表明抑制线粒体清除可抑制BCL-B敲低诱导的LX2凋亡。
  2.BCL-B下调p-Parkin水平
  Parkin的磷酸化活化是启动线粒体自噬的关键。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低BCL-B使p-Parkin的水平升高,而过表达BCL-B时,p-Parkin水平明显降低。表明BCL-B可抑制线粒体自噬关键蛋白Parkin的磷酸化活化。
  3.BCL-B与p-Parkin存在相互作用
  ①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以兔抗p-Parkin(鼠抗BCL-B)对LX2总蛋白进行交互沉淀,并用兔抗IgG(鼠抗IgG)沉淀作为对照,在IgG沉淀组未检测到条带,在p-Parkin及BCL-B沉淀组分别检测到BCL-B和p-Parkin的条带,说明BCL-B和p-Parkin存在相互结合。
  ②用红色荧光标记BCL-B,用绿色荧光标记p-Parkin,用带蓝色荧光的DAPI标记细胞核,进行免疫细胞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LX2中,绿色荧光标记的p-Parkin分布于细胞质,核周区域较为集中,红色荧光标记的BCL-B在胞浆中呈斑点状分布,两者荧光部分重叠(黄色区域),表明 BCL-B与p-Parkin存在部分共定位。
  结论:
  BCL-B可通过抑制线粒体清除抑制HSC凋亡。在HSC中,BCL-B和p-Parkin蛋白存在相互作用,BCL-B可能通过与p-Parkin结合,抑制其磷酸化活化,从而抑制线粒体自噬性清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