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北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木本植物区系研究
【6h】

河北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木本植物区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 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自然地理概况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交错带木本植物区系组成

2.交错带木本植物群落

3.交错带木本资源植物及其利用

4.交错带的保护植物

四 结果与讨论

五 参考文献

附录:河北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木本植物名录(*为栽培种)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河北省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地貌图

展开▼

摘要

河北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简称交错带)地处河北省北部承德市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和张家口市的沽源县、康保县、万全县、崇礼县、赤城县、张北县和尚义县境内,东西长约360~380km,南北宽约100km,总面积为40455km2。这一区域既是温带与暖温带的交接地带,又是高原草原与山地森林植被的过渡地区,是华北地区木本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区系组成较为复杂的典型地区。这些木本植物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还包含众多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植物。但是,目前尚未有人对该地区的木本植物多样性进行过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本文通过2001~2005年间对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木本植物区系的野外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并进行室内整理鉴定和研究总结,对该地区木本植物的区系组成、资源类型和珍稀濒危种类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期为人们全面认识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特点,为改善(北)京、(天)津北部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为利用和保护木本植物资源多样性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现已知该地区分布有木本植物47科、105属、321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下同)。其中裸子植物3科、7属、11种;被子植物44科、98属、310种。在这47科中,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7科,共含40属,163种,占当地总科数的14.9%,总属数的38.1%,总种数的50.9%。含10种以上的优势属有6属,含87种;属的数目占该地区总属数的5.7%,种的数目占总种数的27.2%。本区系野生木本植物中的单属科仅有麻黄科(Ephedraceae)1科。在本区域中仅有1属的科即区域单属科较多,总计19科,占本地区野生木本植物总科数的40.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交错带植物区系的复杂性。区域单种属52属,占该地区总属数的49.5%,体现了交错带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性的一面。 根据吴征镒教授(1991,2003)对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观点,本研究将交错带野生木本植物105属划分为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等13种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成分42属,含182种,占交错带总属数的40%,总种数的56.7%,居本地区13种分布区类型中的首位。热带性质成分共有5个类型,含17属、27种,占交错带总属数的16.2%,总种数的8.4%。统计结果表明交错带木本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的温带性质。 对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与其他8个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R/T值(热带性质属与温带性质属的比例)比较。结果显示:随纬度的升高,R/T值呈下降趋势,即热带性质降低,温带性质加强,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规律。 对交错带在内的中国9个地区野生木本植物共有属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本区野生木本植物区系在属级水平上与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的相似性系数最高,达70.8%,共有属达到80属,与河南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的相似性系数最低,仅为36.2%。 根据对植物生活型的统计,可将本研究区域内的野生木本植物划分为乔木、灌木和藤本三种生活型。交错带野生木本植物中灌木占绝对优势,共计198种,占总种数的62%;乔木次之,共计103种,占总种数的32%;藤本最少,仅占总种数的6%。木本植物中的灌木种类十分丰富,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植被的特点。 以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以及群落的环境特征为依据,按《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系统,可将该地区的木本群落分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灌丛3个植被类型及34个群系。 对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交错带内的木本植物资源进行了统计,根据资源植物的用途可分为工业用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和园林植物4大类。其中有工业用植物234种,药用植物141种,食用植物124种,园林植物46种。 结合交错带野生木本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种群数量以及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原则,将交错带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初步划分为三个保护等级。交错带分布有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6种,三级保护植物8种。其中列入国家级保护植物的有6种,分别是:核桃楸(Juglansmandshurica)、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梧桐杨(Populuspseudomaximowiczii)、紫椴(Tiliaamurensis)和脱皮榆(Ulmuslamellosa)。本文还就这些植物的开发和保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