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画作品《寻抴时光》创作动机结构解析
【6h】

中国画作品《寻抴时光》创作动机结构解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动机综述

(一) 动机定义

1. 心理学角度概述

2. 美学角度概述

3. 艺术研究角度述

(二)动机功能

(三)动机的形成条件

1. 内在条件

2. 外在条件

(四)动机类型

(五)艺术创作动机(特指艺术工作者范畴)

1.复杂性

2. 随机性

3. 潜在动机(无意识性)

第二章 《寻抴时光》创作动机结构解析

(一)自我认知(感观认知)

1. 显性

2.隐性

(二) 无意识状态(随机性动机触发)

(三) 自我统一(眼、脑、手合作)

3.复杂性

(四)自我再认知

1.无意识动机

2.独特个性

第三章 沙漏型创作动机循环结构

1.定义

2.无意识状态分析

3.与马洛斯动机阶级、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的对比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有心理动力,美术创作亦是如此。因此,美术创作的活动过程,是由创作动机的发生而开始的。所以,本文尝试以创作动机结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其与中国山水画创作之契合处,从而审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整体过程,及其发展内容和形式,并拓展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道路。本文着重针对中国山水画《寻抴时光》创作动机结构分析的探讨研究,用材料综述、举例分析、类比推理、图示说明、归纳总结的方法来解析,重点提出沙漏型创作动机循环系统并结合实践作品诠释说明创作整体过程,把握其本质特征重点机制“无意识状态”。
   第一章:本章主要是提出“动机”这一概念,并从心理学、美学、艺术的研究角度加以说明,系统阐述艺术创作动机,总结其特点、复杂性、随机性、无意识性。
   第二章:本章主要本着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的横向概括论述,重点从八个方面:自我认知、感官认知、无意识状态、自我统一(眼、脑、手合作)、寻找自己、个人风格、社会价值、自我再认知(回归自我)解析中国山水画《寻抴时光》整体创作过程。以山水创作为例提出动机是第一位的及其重要性,以独立的个人视角去体验、发现、梳理、提炼、升华及对自我再认知的完善,找寻独立的中国山水画创作深层内涵的精神指向。
   第三章:本章主要以图示说明并把握整体创作过程,总结提出沙漏型创作动机循环系统,分析其内在组成部分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及相互作用,把握其本质特征重点机制“无意识状态”,从而审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整体过程,及发展、内容、形式,并拓展山水画创作的道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