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正规教育视域下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探究
【6h】

非正规教育视域下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主要思路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 国家科技进步的基础--科学素养

(一) 科学素养的内涵与评估

1. 科学素养概念的形成

2. 科学素养的内涵结构

3. 科学素养的测量与调查

(二) 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与意义

1. 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2. 科学素养培养的意义在于促进国家科技的进步

(三) 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现状

1. 发达国家公众科学素养普遍较高

2.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普遍偏低

二、 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根本--非正规教育

(一) 非正规教育的历史沿革

1. 非正规教育概念的提出

2. 非正规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二) 非正规教育的优势与意义

1. 非正规教育是独特的教育模式

2. 非正规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典范

(三) 非正规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

三、 完善非正规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一) 建立政府主导的对口帮扶与市县乡共建机制

(二) 推动科普创新,形成商业与公益的融合

(三) 兴建社区学习中心,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公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是国家科技进步的基石。2010年第八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但目前我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只相当于美、日、欧等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末的水平。本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还显示,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科技场馆等非正规教育方式依然是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非正规教育的发展才是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根本途径。
   国内对于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规教育的学生领域,而对公众普遍的科学素养问题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同时,对于非正规教育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其背景、发展历程和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教育方面。这表明我们对于公众的科学素养、非正规教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正是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国内数据的严谨分析,指明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根本就在于非正规教育的发展。同时,提出一系列完善非正规教育的合理而可行的建议,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
   本文共三章,另外有引言和结论,总共五个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非正规教育视域下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问题。其中引言部分主要涉及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流程和方法、文章创新点等问题。而结论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研究的总结。
   正文部分:第一章首先清晰明确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具备科学的理念。确立了这一概念,本文从米勒三维度的测量和实践调查出发,对科学素养做了分析。同时,阐述了科学素养的发展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意义在于实现国家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又分别对国外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普遍偏低的表现不容乐观,必须认真加以对待,为之后的分析问题进行了铺垫。
   第二章重在分析问题,首先是对非正规教育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分析,明确其不同于正规教育,而是正规教育以外的,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而且通过大众媒体、科技场馆、社区教育等形式为公众获取更多知识,以提升其自身科学素养提供广阔平台的实践活动。另外对它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做了阐述,着重对非正规教育的优势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其具有的灵活开放、成本低廉、覆盖范围广泛等不同于正规教育的显著特点,凸显其作为独特的教育模式和全民终身教育典范的优势。由此引出本文的核心观点:非正规教育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根本,并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为随后的具体措施引路。
   第三章则是解决问题的环节。本文结合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指出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对口帮扶和市县乡三级共建的机制,以此提高我国科技场馆的拥有量;同时,要创新科普工作中的形式和内容,促成商业效益和公益事业的有机融合,让两者和谐互动,最终使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更具持久力;最后,借鉴美国社区教育学院的模式,兴建覆盖城乡的社区学习中心,以此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使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事业成为全民的事业。
   总之,没有非正规教育的根本完善,就没有公众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没有公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也就没有科技强国梦想的实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