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6h】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1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特征

第2章 油气成藏条件

2.1源岩供烃条件

2.2储集条件

2.3盖层条件

第3章 油气运聚机制及成藏模式

第4章 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

第5章 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勘探区预测

结 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分析测试资料,通过地质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进行了研究。 此次研究针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的油气来源、源岩质量和烃源岩的供烃能力等烃源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通过相关地球化学指标,包括原油、源岩的有机碳、氯仿沥青“A”、碳同位素含量和族组分含量等,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在油气来源方面布达特群潜山原油主要来自于南一段和南二段源岩,其次是兴安岭群源岩,再次为布达特群自身源岩。在源岩质量方面以南屯组源岩品质相对较好,其次是兴安岭群源岩,布达特群源岩质量相对较差;从供烃条件来讲,以南一段和南二段源岩最好,其次是兴安岭群源岩,最差为布达特群源岩。通过对已有探井岩芯观察和大量的镜下鉴定,我们发现储层当中的裂缝和孔洞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裂缝的密度与宽度等均与宏观的断裂存在一定的关系,潜山储层总体上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并且具有明显的双介质储集特征,裂缝和次生孔洞是布达特群潜山的重要储集类型和储集空间。并且次生孔洞和裂缝的发育主要受岩性、断层、古水文、古气候和古地貌等条件的控制,较好等级的储层主要位于呼和诺仁断鼻构造带贝5井北西方向、霍多莫尔背斜构造带与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之间、贝40井以北小块区域、贝西洼槽贝301井以西地区。利用已经取得的各探井的物性数据,分别绘制了大磨拐河组、南屯组、兴安岭群和布达特群等层位的泥岩单层厚度、泥岩累积厚度、泥地比、排替压力和其中两个层位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等值线平面分布图,通过综合上述指标可以得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盖层好封盖层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敖瑙海洼槽中部的小面积区域、呼和诺仁断鼻构造带中西部地区、霍多莫尔背斜构造带中部的狭长地区、苏德尔特潜山与敖瑙海洼槽交接的西部局部区域、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的西南部,面积分散且相对较小。中等封盖区主要分布在敖瑙海洼槽大部分地区、不勒洪布斯断隆及希勒敖包洼槽中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地区,霍多莫尔背斜构造带南北两侧贝西洼槽的西部边部区域。差封盖区主要分布在贝尔凹陷的以东地区、呼和诺仁断鼻构造带以北和以西地区、乌兰诺尔东鼻状构造带的北部地区、兴安岭群泥岩出露的除上述中等级别的区域以外地区。通过分析前人总结的流体包裹体试验数据,在增加新的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热史分析,可以得出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注入主要有两个时期,一次是在大磨拐河组沉积末期,另一次是在伊敏组沉积末期。利用大量的探井录井图、地震反演和测井解释的资料,通过在贝尔凹陷切割横跨贝西洼槽、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敖瑙海洼槽和不勒洪布斯断隆构造带的地质剖面,结合该区域的埋藏史和沉积史等因素,总结出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输导通道主要有潜山顶面的不整合面以及潜山内部的断裂及其伴生的裂缝,因此油气具有沿潜山顶部不整合面的侧向运移和沿内部的断裂和裂缝垂向运移等两种输导模式。油气运聚成藏主要有三种成藏模式,即油气沿断裂侧向运移古潜山风化壳聚集成藏模式、油气沿断裂侧向运移古潜山内部裂缝或破碎带聚集成藏模式和油气沿断裂错动后的不整合面侧向运移古潜山风化壳聚集成藏模式。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可知,潜山油藏分为潜山顶部基岩风化壳油藏和潜山内部裂缝或破碎带油藏两种类型,并且得到南屯组源岩供烃窗口及其附近区域、源岩断裂发育而破坏断裂不发育区域、裂缝发育区、油气汇聚区以及中期变形形成的断阶和断垒型潜山地区是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和保存的区域。最后,综合上述所有的地质动态和静态要素,分析得出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顶部基岩风化壳油藏形成与分布的有利地区主要分布凹陷中部,位于苏德尔特潜山带中部和贝西洼槽中部和北部偏东地区;内部裂缝或破碎带油气藏分布在苏德尔特潜山中部、贝西洼槽中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苏德尔特潜山北部、敖脑海洼槽中部和苏仁诺尔构造带东部局部地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