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奥斯曼帝国的坦齐马特运动探析(1839-1876)
【6h】

奥斯曼帝国的坦齐马特运动探析(1839-1876)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1.选题意义

2.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动态

2.2 国内研究动态

2.3 国内外理论研究

3.研究方法与创新

1.研究坦齐马特改革的理论选择

1.1 经典现代化理论介绍

1.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

2.坦齐马特之前奥斯曼帝国改革回顾

2.1 奥斯曼帝国的内忧与外患

2.2 坦齐马特前的改革尝试

3.奥斯曼帝国中后期的危机与改革

3.1 苏丹大权旁落帝国面临分裂

3.2 帝国面临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

3.3 商业受西方冲击经济出现停滞

4.奥斯曼坦齐马特改革及其成效

4.1 花厅御诏拉开改革序幕

4.2 政治体制改革存在悖论

4.3 经济体系改革加剧贫富

4.4 文化体制改革进展迟缓

4.5 宗教领域改革阻力重重

5.奥斯曼坦齐马特改革运动评析

5.1 分权化形式的改革造成帝国分裂

5.2 外源式的改革不符合自身发展规律

5.2.1 西方商品流入打破奥斯曼商业贸易传统

5.2.2 西方新技术粉碎了奥斯曼千年帝国迷梦

5.2.3 西方文化冲击着奥斯曼各民族的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19世纪对于奥斯曼帝国是意义非凡的,在之前的岁月里,帝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欧洲列强通过改革与革命纷纷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他们将奥斯曼帝国视为首要的瓜分对象。面对不断强大的欧洲侵略势力,帝国内部的改革却困难重重,先有苏丹谢里姆三世想通过军事改革加强集权,却被守旧的近卫军团与乌里玛势力联合赶下台,后有马赫穆德二世虽然通过强硬手段摧毁禁卫军团恢复了权威,但在内忧外患面前举步维艰,后来,人亡政息改革夭折。尽管如此,在帝国内部穆斯林社会和非穆斯林社会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促使中东的各方面都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改革也引起了叛乱、起义和独立运动,帝国的政权在风雨中飘摇。帝国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是需要继续不断树立君主权威,还是要效仿西欧实行分权民主改革?在对未来迷茫之际,帝国迎来了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坦齐马特”。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压力和国内危机,183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麦吉德一世登基并颁布敕令,宣布改革。坦齐马特改革内容涉及奥斯曼帝国军事、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多个方面。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由穆斯塔法·拉希德帕夏主持,后期由阿里和梅赫迈德·福阿德帕夏领导。从坦齐马特的诸多法令上,我们能看到这次改革十分重视民主建设以及政策法令的规范化,如确保臣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臣民的荣誉和尊严;正确分配和征收税收;实施正确的征兵方法并确定服役期限;废除没收财产的做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条令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改变“非正常”的集权措施。因为在坦齐马特之前的马赫穆德二世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政府采用了许多非常手段。坦齐马特时期政府颁布政策的目的在于使政令制度化,从而将改革转入正轨。虽然坦齐马特时期许多政令都遭到反对派的阻挠与反对,改革进行的非常艰难,但是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巩固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作用。改革的各方面成绩斐然,这些成果满足了土耳其资产阶级的部分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也造就了新的一批社会进步力量—青年土耳其党。但改革也有局限性,它并未触及帝国最根本的传统政治制度。苏丹仍然大权在握,当他发现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的损害到他的权力,就是塞缪尔·亨廷顿所提到的君主成为自己成就的牺牲品时,原来领导改革主张进步的苏丹转而走向了改革的对立面。坦齐马特时期分权民主的发展并没有能充分制衡君主的权力,这次改革结束几年后宪政改革失败,奥斯曼帝国走向灭亡。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在传统的高度集权化君主专制国家,想要不改变君主专制而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进入现代化是很难实现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