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春秋战国时期伯夷形象研究
【6h】

春秋战国时期伯夷形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选题意义

学术史回顾

(一)伯夷研究的相关著作

(二)伯夷研究的相关论文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春秋时期伯夷形象解读

第一节 孔子眼中的伯夷

(一)以“让”为外在表现形式

(二)以“义”为重要内涵

(三)以“忠”为内在动力

第二节 伯夷形象的初次积淀

第二章 战国时期伯夷形象解读

第一节 孟子眼中的伯夷

(一)伯夷之“义”

(二)伯夷之“清”

(三)伯夷之“隘”

(四)伯夷之“廉”

(五)伯夷“百世之师”

第二节 《庄子》中的伯夷形象

(一)伯夷之“义”

(二)伯夷之“道”

(三)伯夷非“道”

第三节 《韩非子》中的伯夷形象

(一)“无益之臣”

(二)伯夷的正面形象

(三)伯夷之“廉”

第四节 伯夷之“廉”的广泛认可

第三章 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初次积淀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伯夷相传为孤竹国君之子,以兄弟让国、叩马而谏、耻食周粟的故事闻名于后世。千百年来,正是人们对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不断评价与解读,使得伯夷不仅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并且进一步融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可见的伯夷形象较早出现的时期,也是伯夷精神的初次积淀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传颂,才开启了后人对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不断评价与解读。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显而易见,正是孔子对伯夷的赞颂,才使得伯夷之名传扬于后世。由此便不难想象,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在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故而,本文主要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时代为节点,可以将这个时期的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一是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是可见的伯夷形象形象较早出现的时期,也是伯夷形象的草创时期,其中以孔子对伯夷形象的记述最为全面、精神内涵的解读也最为深刻,主要表现为“古之贤人”的形象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伯夷之“仁”。二是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伯夷形象较于春秋更为复杂,除了伯夷的正面形象之外,还出现了伯夷的负面形象,如孟子既称“伯夷隘”,又称伯夷为“百世之师”,韩非称伯夷为“无益之臣”,而《庄子》一书则将伯夷记为“磔犬流豕操飘而乞者”,等等,这些所突出的正是战国时期伯夷形象的复杂性。但在复杂形象的背后,却仍能看到这个时期的士人对伯夷之“廉”的普遍认同与称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