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声乐表演艺术视角看民族声乐演唱学科的发展
【6h】

从声乐表演艺术视角看民族声乐演唱学科的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突破难点

七、研究内容

第一章 概念诠释

第一节 “依宇行腔”

第二节 “声情并茂”

第三节 “乐感”

第四节 音乐修养底蕴

第二章 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规律解读

第一节 从《音腔论》看“依字行腔”的必然性

第二节 古典唱论与“声情并茂”

第三节 “对比统一”规律视角下的“乐感”

第四节 音乐文化素养与演唱实践的关系

第三章 民族声乐作品表演中的审美内涵诠释

第一节 以黎英海的作品为例

第二节 以王祖皆、张卓娅的作品为例

第三节 以王志信的作品为例

第四章 从审美角度对民族声乐表演学科的设想

第一节 重视《音腔论》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从对比统一的规律入手培养学生的“乐感”

第三节 强化综合性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建国以来,在民族声乐理论研究领域已出现了众多观点独到、富有见地的研究著作。其中沈洽先生于八十年代初期发表的毕业论文《音腔论》,可以说是从理论角度揭示汉语声乐演唱“依字行腔”规律的典范论著。该论著创造性地提出了“音腔”的概念,揭示了汉字音节各部分同音乐“音腔”各部分之间丝丝入扣的对应关系。以“音腔”理论为枢轴,我们就能够将“对比统一”规律、“乐感”培养方法、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艺术处理手法等各方面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论有机地联系起来,共同构建起一套以“音腔”观点和“对比统一”规律为基础,包含各种声乐教学及实践方法论的民族声乐教学与艺术实践理论方法体系。
  有鉴于《音腔论》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笔者选择了“从声乐表演艺术视角看民族声乐演唱学科的发展”为课题,拟从对于《音腔论》的解读入手,依托“音腔”观点和“对比统一”的音乐审美规律来探析民族声乐表演学科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与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学界研究文献状况、研究特色及创新点、将要突破的难点、研究方法及内容等一系列的相关信息;第二部分为“概念诠释”,主要结合沈洽《音腔论》和古典唱论,诠释“依字行腔”、“声情并茂”、“乐感”、“音乐修养”等概念;第三部分,依托《音腔论》和“对比统一”观点,来解读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规律:首先,从《音腔论》出发来解析汉语声乐演唱“依字行腔”的必然性;其次,从“对比统一”规律视角着眼来论述声乐演唱“乐感”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最后,明确综合性音乐文化修养对于演唱者艺术处理的指导功能;第四部分,分别援引黎英海、王祖皆(张卓娅)、王志信这三位著名作曲家的典型艺术歌曲作品为例,通过细致的谱例分析探析、揭示了“音腔”观点在歌曲创作及演唱过程中的运用情况;第五部分,高校依托《音腔论》的理论指导功能来推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建设的措施、思路与建议,即:第一,要以“音腔”观点为导向,去收集、准备丰富的声乐作品案例,编写关于《音腔论》的“校本”教材,并按照一般课程管理的要求,开发有关《音腔论》的校本课程;第二,在高校音乐院系声乐专业的教学中,应该依托《音腔论》的校本课程,有意识地去为学生讲授“对比统一”的观点,引导学生去融汇“对比统一”的音乐美学观点以及“依字行腔”的民族声乐践唱法,培养其“乐感”基础;第三,应参照《音腔论》校本课程的建设模式及经验,编辑声乐美学校本教材,开设专门的声乐美学校本课程,并开设有关我国民间歌曲欣赏的校本课程,以期强化、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及综合性的文化素养,加深对于以《音腔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声乐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第六部分为结论,对本文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