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争中的彰显与遮蔽——以《达吉和她的父亲》为个案的考察
【6h】

论争中的彰显与遮蔽——以《达吉和她的父亲》为个案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小说和电影的诞生

第一节 小说的创作

第二节 电影的改编

第二章 《达吉和她的父亲》的论争始末

第一节 褒小说,贬电影派

第二节 褒电影,贬小说派

第三节 小说、电影各分秋色派

第三章 褒贬背后的理论问题

第一节 人性、人情与阶级论的交锋

第二节 典型问题的碰撞

第四章 突围中的羁绊——《达吉和她的父亲》再解读

第一节 由苦难到解放: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

第二节 悖论与宿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楔入

结论:文学与政治的纠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是1960年代初期,《达吉和她的父亲》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所引发的大规模的文学争鸣。本文试图对小说和电影的创作过程、文学论争的始末进行回顾,对其中涉及到的文艺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文本的细读挖掘当时争鸣中所彰显和遮蔽的问题。
  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讨论进行分析:
  第一章主要分析《达吉和她的父亲》从小说到电影的创作过程。小说在“双百”方针的催生下诞生,“双百”方针的制定为其带来了艺术探索的可能。但是电影改编时恰逢文艺界对《无情的情人》中“人性论”的批判,紧张的社会气氛影响了电影的改编。
  第二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分析,客观、真实的还原《达吉和她的父亲》的论争始末,呈现第一现场中的各方意见。冯牧、李希凡、谢晋、黄宗英、贾霁等人极力维护小说的创作,李厚基、李士文、履冰、杨田村等人则认为电影的改编更加成功,艾芦、冬昕、卢炼等人则认为小说和电影的创作难分伯仲,各有千秋。
  第三章归纳、总结、深入分析这场论争中褒贬评价背后的文艺理论问题:“人性、人情”和“典型”。关于“人性”的讨论虽然并没有在此前钱谷融等人的基础上有所深入,但是处理了文艺创作中十分棘手的问题:让人性重新回归到文学作品中。“典型”问题的讨论是在三十年代、五十年代讨论基础上的深化。
  第四章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对小说和电影进行重新的解读。小说将民族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运用“外来者”的叙述视角、达吉双重身份之间的矛盾与融合,构建起新的民族国家的共同体想象;面对十七年时期摇摆不安的文艺政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楔入成为政治夹缝中,作家在保持创作主体性与进入文学现场之间的平衡手段。
  小说和电影都意图将主流话语编织进入到自己的文本当中,打破“亲情”这一题材的缺席状态,摆脱文学写作模式的窠臼。在严肃的文学规约体系下,作家在突围中的努力、在人物情感上的开掘,这种艺术自律的尝试值得当下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