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技术精神视域下的自主创新研究
【6h】

技术精神视域下的自主创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新意与难点

1.研究新意

2.研究难点

一、技术精神与自主创新概述

(一)技术精神

1.技术精神的定义

2.技术精神的要素

3.技术精神的特征

(二)自主创新

1.自主创新的定义

2.自主创新的类型

3.自主创新的特征

(三)技术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作用

1.技术精神对企业领导者的作用

2.技术精神对技术人员的作用

3.技术精神对普通民众的作焉

二、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一)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及特征

1.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

2.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

(二)自主创新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

1.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能力

(三)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

1.文化因素

2.人才因素

3.制度因素

三、我国自主创新中技术精神的缺失

(一)缺失的表现

1.社会生活领域技术精神缺失的表现

2.科研领域技术精神缺失的表现

3.思想文化领域技术精神缺失的表现

(二)缺失的原因

1.伦理观念的影响

2.功利主义的影响

3.教育环境的影响

四、我国自主创新中技术精神的重塑

(一)以高校为主体对技术精神的重塑

1.转变高校的教育理念

2.改进技术教育的方法

(二)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对技术精神的重塑

1.政策制度方面

2.法律法规方面

(三)以企业为主体对技术精神的重塑

1.优化企业领导者能力的同时塑造技术精神

2.企业文化建设中塑造技术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技术精神是随着技术发展而萌生的一种理念,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提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推进“中国制造2025”,只有实现自主研发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技术精神的灵魂即创新、求效及具有伦理意识的社会责任感,是实现制造强国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强大动力。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科技工作仍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科研工作大多属于跟踪方式,如果不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变,将会难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必须理清并培育技术精神。只有积极地在全社会普及技术精神,弘扬技术精神,才能有助于营造务实、高效、开拓、进取的社会文化氛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
  本文从技术的社会功能入手,深度挖掘了技术精神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主要以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和对比分析为研究方法。首先,对文中所涉及概念进行解读。其次,分析技术精神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随后分析了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精神缺失的表现及根源。最后,提出重塑技术精神的相关对策。具体地讲,整篇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并对当下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分析,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所在;第二部分是对技术精神与自主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相关概念,并阐明技术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作用;第三部分给出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及特征,并分析了自主创新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给出了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第四部分是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指出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精神缺失的表现,从科研领域、思想文化领域以及社会生活领域来阐述技术精神缺失的表现;从对伦理观念、教育环境以及狭隘的功利思想等方面对技术精神缺失的原因进行论述;第五部分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重塑技术精神,呼吁技术精神的回归,主要从自主创新主体,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论,主要是对文章进行的全面总结,说明了研究工作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等。
  技术精神来源于技术活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精神动力。技术精神不仅是技术主体必须高扬精神品格,并且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本文的研究指出了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精神的缺失情况,并给出技术精神重塑的途径,对于新时期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