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各版本《葬花吟》演唱风格异同对声乐教学之启示
【6h】

论各版本《葬花吟》演唱风格异同对声乐教学之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学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

一、林黛玉葬花的心态与情感

二、王立平海选歌唱演员的动机

第二章 从气息、发声与共鸣探析三位歌唱家演绎的《葬花吟》

一、民族与美声唱法在气息、发声与共鸣方面的异同

二、三位歌唱家在气息、发声与共鸣等方面的差异

(一)陈力

(二)郑绪岚

(三)吴碧霞

(四)小结

第三章 从咬字吐字方面探析三位歌唱家演绎的《葬花吟》

一、汉语演唱的“咬字”和“吐字”

二、三位歌唱家在咬字吐字等方面的差异

(一)陈力的演唱处理

(二)郑绪岚的演唱处理

(三)吴碧霞的演唱处理

(四)小结

第四章 从情感表现探析三位歌唱家演绎的《葬花吟》

一、“尔今死去侬收葬”唱段分析

(一)陈力的演唱处理

(二)郑绪岚的演唱处理

(三)吴碧霞的演唱处理

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唱段分析

(一)陈力的演唱处理

(二)郑绪岚的演唱处理

(三)吴碧霞的演唱处理

(四)小结

第五章 《葬花吟》不同演绎风格对于声乐演唱和教学的启示

一、对声乐演唱的启示

二、对声乐教学的启示

(—)因材施教,发扬学生的演唱个性

(二)学院派声乐教学拓展方向在于发展歌唱的情感表达技巧

(三)戏曲行腔、润腔手法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组曲随着电视剧的播出,也犹如插上了无形的翅膀,传遍了神州大地,在80年代后期引发了全面欣赏、传唱《红楼梦》音乐的热潮。在电视剧播出30年之后,回顾当年的盛况,就会发现,《红楼梦》组曲仍然脍炙人口、传唱不衰,已经作为一个经典的音乐文化符号“烙”在了我国公众的音乐审美心理当中。而《葬花吟》则是《红楼梦》组曲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曲目。这首洋溢着浓郁古典色彩的歌曲,不仅为几代听众带来了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而且因它“如此多娇”,也吸引了多位优秀歌唱家“竞折腰”,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来演绎这首经典作品。因此,《葬花吟》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唱版本。其中,尤以陈力、郑绪岚和吴碧霞三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最为经典。故而本文选择上述这三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葬花吟》不同演唱版本的风格差异及其对于声乐教学的启示意义。
  笔者认为,不同歌唱家演绎同一首《葬花吟》,不仅能够体现出这些歌唱家个性化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而且还能够揭示出不同唱法对于《葬花吟》这样特定的民族声乐作品的适应情况,从而引发对于民族声乐发展前途及发展方式的反思。基于这种认识,笔者选择了“论各版本《葬花吟》演唱风格异同对声乐教学之启示”这个题目为研究主题,结合具体的谱例分析和演唱实践,拟通过对于陈力、郑绪岚、吴碧霞三位歌唱家演绎《葬花吟》不同艺术处理方式及情感表达效果的比较,来探析“民族新唱法”及“传统民族唱法”对于演唱《葬花吟》的适应情况,进而尝试依据对比研究所得出的艺术经验,来为“民族新唱法”演唱及教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提出自身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七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课题研究的选题背景、相关研究文献积累情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必要的信息;第二部分,从“黛玉形象”及“作曲家海选演员”动机这两个方面来揭示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第三部分,从气息、发声与共鸣方面,探析陈力、郑绪岚、吴碧霞这三位歌唱家演绎《葬花吟》的表现效果及演唱技巧差异;第四部分,从“咬字”、“吐字”、“行腔”等方面,展现陈力、郑绪岚、吴碧霞这三位歌唱家演绎《葬花吟》的表现效果及演唱技巧差异;第五部分,从情感表达方面展现陈力、郑绪岚、吴碧霞这三位歌唱家演绎《葬花吟》的情感表达效果及演唱技巧差异;第六部分,归纳、总结从上述几个章节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观点、经验,为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提出几点参考建议。即:1、情感表现的内在引领作用才是声乐演唱的灵魂所在。歌者只有以“解明”的曲情为指导,才能根据歌曲情感表现的需要而灵活、得当的调控、运用各种演唱技法,将其升华为“演唱技巧”,从而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人物内在的心理情感世界,刻画丰满的音乐形象。2、要全面、深入、到位地“解明曲情”。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高度重视对于心理情感的体认以及情感经验的积累,从生活中一切所能接触到的事件中去设身处地地体认、感悟当事人的情感状态和情感流程,方能有效地增加情感经验的积累,深化对于人物心理世界的体认和感悟,帮助自己“解明”曲情,传神地表现出歌曲中人物的情感状态,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3、声乐教学来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发扬学生的演唱个性,将学员身上最富有价值、最闪光、最美丽的声音条件和艺术素养挖掘出来、展现出来,从而促使其在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上成长为优秀人才。4、学院派声乐教学拓展方向在于根据民族化演唱规律的要求,辩证认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各自在呼吸、发声和共鸣等技法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在声乐演唱与教学过程中灵活、辩证地结合运用美声化及民族化的呼吸、发声和共鸣等技法来优化“咬字”、“吐字”、“行腔”、“归韵”的演唱流程。惟其如此,才能细致入微地优化汉语声乐演唱的“咬字”、“吐字”、“行腔”、“归韵”这一基本流程的细节,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歌唱的情感表达技巧。5、传统戏曲界的前辈在世代的艺术探索过程中为我们归纳、积累下了在“咬字”、“吐字”的“行腔”过程中合理、灵活地调整气息、发声及共鸣方式来营造出音高、响度、音色、速度等音成分细节变化感的实用演唱技巧,即戏曲“润腔”技法体系。那么,在声乐教学中就应积极借鉴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对其加以辩证的认识和汲取,选择那些适用于当代民族声乐歌曲演唱的实用化“润腔”技法来充实民族声乐教学的技法体系,以期帮助学员发展出特色化的民族声乐“行腔”演唱的艺术表达方式;第七部分为结论,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归纳核心观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