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郎拳若干理论论绎
【6h】

二郎拳若干理论论绎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1 起源存在争议

1.1.2 创始人有待考证

1.1.3 流传区域

1.2 关于二郎拳的技法研究

1.2.1 理遵五行,技取阴阳

1.2.2 体用兼备,立足实战

1.2.3 六合为法,达于三节

1.2.4 拳以示技,形简意深

1.2.5 理为一贯,风格迥异

1.3 关于挖掘整理武术研究

1.4 关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

1.5 关于武术拳种流派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二郎拳历史文化若干理论分析

3.1.1 二郎拳名称分析

3.1.2 二郎拳源流分析

3.1.3 二郎拳拳谱分析

3.1.4 二郎拳武德与武礼分析

3.2 二郎拳技法若干理论分析

3.2.1 技术内容体系分析

3.2.2 技法体系分析

3.2.3 运动风格特点分析

结论与建议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二郎拳是中国北方一带的拳种。目前主要在山东和河北地区一带流传,在80年代曾有学者对河北沧州二郎拳进行过挖掘整理。但在二郎拳的历史文化和技法体系等问题却见仁见智,尚不明晰。为了二郎拳历史文化探骊和技法体系的梳理完善,有必要对其展开研究,分析二郎拳的历史文化和拳理技法。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些较为有名的拳种几乎都存在着历史渊源等方面的认识分歧,这种现象一方面促进了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梳理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地域差别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民间的老拳师往往有所保留,民间传统武术拳种中的“二郎文化”存有争议,有的逐渐流逝,甚至濒临消亡。因此,打捞“失落”的民间二郎文化刻不容缓。本文选取了流传分布较广二郎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在前人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汇总分析,进一步完善该拳种。以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中国传统哲学、佛学、史学、医学、考古学、星象学等为理论起点,以二郎拳的拳名为切入点,以历史文化信仰为背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并遵循马克思哲学与方法论为指导思想,对其拳理进行分析,努力做得到“以古寓今”。综合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二郎拳的历史文化和技法体系进行整理与研究。在对二郎拳拳理、技术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对该拳理产生的背景、源流观点、拳理思想、技术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进而分析二郎拳的技法特点,使二郎拳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二郎拳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一带的拳种,其主要流传于“沧州南皮、邯郸大名、荷泽巨野”一带。“南皮和巨野”二郎拳渊源可追溯至清初时期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南皮二郎拳由刘春玉拳师传入,巨野二郎拳由耿福寅传入。“大名”二郎拳渊源可追溯至清初,由刘齐传入大名。
  “大名和巨野”二郎拳是以“二郎神”冠名的拳术。二郎拳的定义观点不一,通过演绎分析二郎拳是以“二郎神”冠名,二郎拳和少林弟子“魏一光、孔一明”创拳说紧密相关,表现出“二郎”对练的含义,这在二郎拳套路中以对练形式进行练习也相符合。通过对“二郎神”的研究分析,二郎神在唐代以后在民间逐渐产生了广泛的信仰基础,在民间有着对二郎神的勇猛形象的仰慕和崇拜,后人借用“二郎神”的名气冠名为二郎拳。因此,二郎拳是以二郎神之名进行象形取义的基础上所创造的象形拳。
  二郎拳将武德的培养融入日常的习练过程中,二郎拳的习武精神上体现“信、诚、勤、勇”。二郎拳的拜师礼趋于简化,传统的拜师礼更注重过程的仪式。
  二郎拳的拳谱套路上的记载各不相同,通常以简洁、形象、生动的动作名称命名,拳谱文化内涵丰富。运动风格方面略有差异,二郎拳着重讲“接、缠、进、拦、切、拿”六字,适合于被围之中,小则拳打卧牛之地,展开打四面八方。二郎拳的运动风格:动作简单明了,直来直往,非打即防,朴实无华,刚柔相济,步法灵敏、节奏多变、直来直去的运动特征。二郎拳技击方法相近,练习的侧重方式不同,“南皮”二郎拳基本功练习较多,多以对练的方式进行练习。因此,套路中常有对练拆招。“大名”二郎拳腿法以弹腿为主,二十四个单打劲内容丰富,发力时以气催力。“巨野”二郎拳蓄力发气,拳腿并用,明快有力,连贯自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