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流动初中生心理弹性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6h】

流动初中生心理弹性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文献综述

1.1 流动儿童的研究综述

1.2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1.3 欺负、受欺负行为的研究综述

1.4 心理弹性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

1.5 团体辅导综述

2 问题的提出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假设

3 心理弹性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整理数据

3.4 研究结果

3.5 讨论

4 流动初中生心理弹性干预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量表

4.3 研究设计

4.4 研究结果

4.5 讨论

5 总结

5.1 结论

5.2 教育建议

5.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4 研究反思

5.5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特殊阶段,流动儿童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研究了解流动初中生心理弹性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现状。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为流动初中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及其所需的社会环境提供理论。 研究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和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初中版)对474名流动初中生测查,以了解其心理弹性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现状以及关系。研究表明: (1)流动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处于中下等的水平。流动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均不显著。 (2)流动初中生的欺负与受欺负行为高于平均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极显著。 (3)流动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个维度与受欺负行为呈非常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总分及坚韧、力量维度与欺负行为呈非常显著负相关,乐观维度与欺负行为呈负相关,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高心理弹性组的流动初中生的欺负与受欺负行为得分显著低于低心理弹性组。 团体辅导研究过程及结果: 根据第一部分的测量结果和教师们的反应筛选被试,选取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学生各24名,分别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八次的团体辅导,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团体辅导结束以后,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再结合团体成员的团体满意度评价和领导者观察,从多个方面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 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实验组的心理弹性有显著提高,其欺负与受欺负行为显著降低。即通过团体辅导,能有效的提高流动初中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从而减少其欺负与受欺负行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