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HT-毒素特异性组分的分离及其在Ht1基因玉米质膜存在结合蛋白的证据
【6h】

HT-毒素特异性组分的分离及其在Ht1基因玉米质膜存在结合蛋白的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小种毒素的特异性组分进行分离,建立了高效的特异性毒素分离纯化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紫外波谱分析;用荧光素双醋酸酯(FDA)染色法,测定了毒素特异性组分对原生质体死亡率的影响;进而用1-苯胺基-8-萘磺酸(ANS)荧光探针标记法和SDS-PAGE电泳法对特异性毒素组分与Htl基因玉米细胞互作过程中的质膜蛋白进行了研究,旨在证明Htl基因玉米细胞质膜上存在特异性毒素组分结合蛋白(TBP),为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毒素的致病机理提供证据。主要结果如下: 1.对玉米大斑病菌的1号小种菌株(99-2)的粗毒素进行硅胶薄层层析(TLC),分离到Ⅰ(Rf0.06)、Ⅱ(Rf0.21)、Ⅲ(Rf0.45)、Ⅳ(Rf0.60)、V(Rf0.75)5个条带,分别对此5个条带进行生物测定,发现条带Ⅱ对带Htl基因的玉米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2.在检测波长220nm、流速1.0mL/min的HPLC分析条件下,对条带Ⅱ的洗脱剂中甲醇与水的比例进行摸索,最后确定60﹪甲醇为最佳洗脱条件。经对条带Ⅱ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进一步纯化,得到3种组分Ⅱ-1、Ⅱ-2、Ⅱ-3,其中只有Ⅱ-3具有特异致病活性。对Ⅱ-1、Ⅱ-2、Ⅱ-3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发现只有Ⅱ-3在300nm处有吸收峰,Ⅱ-1和Ⅱ-2的峰形相似,可能为类似物。 3.从HT-毒素Ⅱ-3组分处理玉米幼苗的叶片中提取原生质体,在0-1.5h内其死亡率与对照(蒸馏水处理幼苗)无明显差别,但1.5h后Ⅱ-3处理一直明显高于对照,说明Ⅱ-3加速了叶片细胞的死亡;在6h左右处理有显著上升,而对照变化不大。说明Ⅱ-3与叶片细胞作用后并不直接伤害细胞,而需经过一定时间,这一过程很可能是Ⅱ-3与受体结合后信号不断放大,最终使原生质体失去活力的过程。 4.以玉米叶片原生质体为研究对象,以ANS(1-苯胺基-8-萘磺酸)作荧光探针,用荧光法研究了Ⅱ-3与质膜蛋白的互作。在被ANS标记后的原生质体悬浮液中加入不同浓度HT-毒素Ⅱ-3组分后,ANS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呈现出了剂量一效应关系,表明Ⅱ-3与质膜上ANS某些受体发生了互作。本试验采用两种试剂,从两个角度表明了ANS受体和质膜上存在的Ⅱ-3受体具有蛋白特性。推测HT-毒素特异性组分的原始作用位点在质膜外侧,且特异性毒素组分与其受体互作具明显的饱和性。 5.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分析了HT-毒素Ⅱ-3组分对玉米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质膜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Ⅱ-3对叶片中可溶性蛋白没有影响,但在叶片质膜蛋白中找到了3个与Ⅱ-3致病相关的蛋白,经分析其分子量分别为31.622KD、63.125KD和93.536KD,其中分子量为31.622KD和63.125KD的蛋白为叶片本身所特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