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HT-毒素胁迫下CaM在不同基因型玉米防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6h】

HT-毒素胁迫下CaM在不同基因型玉米防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声明

缩写表

文献综述

1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致病毒素的研究

1.1危害与发生规律

1.2致病毒素

2植物的防卫反应与信号转导

2.1抗病/感病植物在防卫反应速度上表现出的差异

2.2信号转导系统与植物的防卫反应

3结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供试仪器

2供试材料

2.1供试菌株

2.2供试玉米

2.3供试药品

3试验方法

3.1培养基的配制

3.2菌种的扩繁

3.3粗毒素的制备

3.4 CaM含量的测定

结果与分析

1对玉米植株活体病斑的诱导

1.1病菌培养滤液浸泡植株

1.2粗毒素浸泡植株

1.3植株活体喇叭口滴注病菌培养滤液

1.4植株活体喇叭口滴注粗毒素

1.5粗毒素处理活体植株伤口

2对玉米离体植株病斑的诱导

2.1病菌培养滤液浸泡离体植株

2.2粗毒素浸泡离体植株

3粗毒素处理离体叶片伤口对病斑的诱导

3.1 TFP预处理时间对病斑诱导的影响

3.2 TFP浓度对病斑诱导的影响

3.3最佳处理条件

4不同浓度毒素胁迫下玉米叶片内CaM的变化

5毒素胁迫下玉米叶片内CaM的变化

5.1 OH43Ht1、B37Ht1叶片内CaM的变化

5.2 OH43、OH43Ht2叶片内CaM的变化

5.3黄早4、黄早4 Ht2叶片内CaM的变化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玉米大斑病(NorthernLeafBlightofCorn)是世界各地玉米的重要叶部病害,玉米大斑病菌所产毒素(HT-毒素)既是玉米大斑病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又是诱导植物防卫反应的激发子.对HT-毒素的研究,将有助于研究玉米大斑病菌引发玉米抗病/感病的分子机制.该试验用玉米大斑病菌不同小种毒素来处理不同Ht基因玉米植株后探讨钙调素(calmodulin,CaM)的变化.用HT-毒素胁迫针刺后的玉米离体叶片,非亲和组合的叶片上会出现较小的R(resistant)型病斑,亲和组合的叶片中出现较大的S(susceptible)型病斑.这是因为非亲和组合的叶片在受到HT-毒素胁迫后,激发了体内的抗病机制,产生了可阻碍毒素进一步扩展的物质,因而病斑较小.可见病斑的大小及类型可作为植株抗病/感病反应发生的指标.选取4个不同品种的玉米,用CaM抑制剂三氟啦嗪(Trifluoperazine,TFP)预处理离体叶片6~8h后,针刺叶片形成伤口,在伤口处滴加属于非亲和组合的HT-毒素后,叶片上出现S型病斑,标志玉米的抗病反应的激发受到了阻碍.Ca<'2+>+CaM途径是植物抗病反应的信号转导途径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