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研究——以邯郸市钢渣山公园景观规划为例
【6h】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研究——以邯郸市钢渣山公园景观规划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建立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跨学科研究法

1.3.3 比较法

2 工业废弃地改造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工业废弃地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1.1 相关概念

2.1.2 工业废弃地的特征[15-19]

2.2 工业废弃地改造的理论支持

2.2.1 恢复生态学原理与景观生态设计

2.2.2 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精髓

2.2.3 景观美学与环境心理学

2.2.4 可持续设计理念[47-49]

2.3 国内外工业废弃地改造案例综述

2.3.1 国外工业废弃地改造案例

2.3.2 国内工业废弃地改造案例

2.3.3 小结

3 邯郸市钢渣山景观改造案例研究

3.1 场地概况与分析

3.2 钢渣山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3.2.1 规划指导思想

3.2.2 总体规划原则

3.2.3 总体规划布局

3.3 钢渣山公园的生态设计

3.3.1 钢渣粉尘的治理

3.3.2 山体地形的重塑

3.3.3 水体景观的恢复

3.3.4 植物景观的再造

3.3.5 生态设计理念的运用

3.4 钢渣山公园的人文设计

3.4.1 工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

3.4.2 场所精神的建立

3.5 钢渣山公园的技术设计

3.5.1 消极景观的处理

3.5.2 景观序列的建立

3.6 钢渣山公园的经济设计

3.6.1 低消耗与低破坏

3.6.2 资源创造价值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图

展开▼

摘要

工业废弃地是指那些原本用于工业生产或者与工业生产相关,而目前已经废止不用或者改为其他用途的场地。工业废弃地是由于近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而产生的。在阻碍干扰城市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蕴含了巨大的历史财富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如何实现场所功能的转换与景观更新,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论文以恢复生态学原理与生态设计、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精髓、景观美学与环境心理学以及可持续设计理念等先进理论为指导,对国内外四个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将其改造总结为四个层面:
   其一,生态的整合。对工业废弃地受损的土壤、水体,破碎的植被系统等,用生态的手法予以恢复和重建,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其二,场所的回归。分析场地所隐含的地形地貌或历史人文特点,用设计的手段对其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进行真实的表达,实现场地空间与场地个性的统一;
   其三,功能的转换。通过改造,将工业废弃地转化为城市公用绿地,在改变其用地性质的同时,也实现了功能的转换,提高了其综合价值;
   其四,实现与前途。以低消耗可持续为前提,分析挖掘景观资源可能创造的综合价值。
   基于以上结论,本论文以邯郸市钢渣山公园景观规划为例,结合场地现状,遵循生态性、场所性、功能性、经济性的原则进行规划,在生态设计上重塑了山水骨架、再造了植物景观;在人文设计上协调了文化冲突、突出了场所精神;在技术设计上屏蔽了消极景观、建立起功能空间;在经济设计上降低了景观成本、挖掘了资源价值。从而实现了改善生态、科普教育、转换功能以及经济可持续的改造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