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腹腔热灌注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减黄作用的临床研究
【6h】

腹腔热灌注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减黄作用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于恶性肿瘤引起的直接或者间接胆道梗阻扩张并以高胆红素血症、组织和体液黄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胰腺癌、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癌以及其它恶性肿瘤转移和复发压迫胆管等。其常引起免疫系统功能损伤、呼吸功能减弱、肾脏功能衰竭等严重反应,极大增加了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腹腔热灌注治疗是近年兴起的治疗腹腔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探讨腹腔热灌注治疗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疾病中的减黄作用,既可以有效治疗恶性肿瘤,又可以减少恶性梗阻性黄疸引起的并发症,从而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达到延长生存期的治疗目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 探讨腹腔热灌注治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减黄作用,为HIPEC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新途径。 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治疗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胆管癌、胆囊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及其他肿瘤复发或转移压迫胆管者共39例,行手术解除胆道梗阻(根治术或姑息性切除术)后,行腹腔热灌注治疗者纳入治疗组(18例,46%),未行腹腔热灌注者纳入对照组(21例,54%),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4天、术后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血清碱性磷酸酶(Lkaline Phosphatase ALP)相关指标水平,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术前1天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BIL、DBIL、ALP含量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4天、术后第7天血清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F=12.63,P<0.01)、DBIL明显低于对照组(F=26.68,P<0.01)、ALP明显低于对照组(F=21.76,P<0.01)。 结论: HIPEC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早期有快速减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