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个体人格造就与民族群体发展——张伯苓与晏阳初教育理念比较研究
【6h】

个体人格造就与民族群体发展——张伯苓与晏阳初教育理念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2.1 教育理念的概念

2.1.1 理念

2.1.2 教育理念

2.2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的社会背景

2.2.1晚晴政府的腐朽统治

2.2.2 民众的“愚、弱、散、私”

2.3 相似的教育经历

2.3.1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3.2 “西学”思潮的影响

第三章 人格造就:张伯苓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3.1 张伯苓的教育理念

3.1.1 德育为万事之本

3.1.2 熏陶人格是根本

3.1.3 三育并进不可偏废

3.2 张伯苓的教育实践

3.2.1国外考察

3.2.2兴办学校,形成南开教育体系

3.3 张伯苓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3.3.1 偏实用性、功利性

3.3.2重理轻文

3.3.3只注重精英教学

第四章 个体生命与民族群体的强健:晏阳初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4.1 晏阳初的教育理念

4.1.1 “四大教育”

4.1.2 “三大方式”

4.2 晏阳初的教育实践:平民教育运动和定县实验

4.2.1 平民教育运动

4.2.2 定县实验

4.3 晏阳初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

4.3.1 认识的局限性

4.3.2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5.1张伯苓与晏阳初教育理念的相同点

5.1.1 目的相同——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状况

5.1.2 关注点相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5.1.3 都注重公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5.2 张伯苓与晏阳初教育理念的不同点——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

5.2.1 张伯苓的学校教育和“精英教育”

5.2.2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

5.3 张伯苓教育的成效

5.3.1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5.3.2 强健身心,锻炼合作

5.3.3 求真务实,培养公德,造就完善的人格

5.4 晏阳初教育的成效

5.4.1 使广大平民学会识字

5.4.2 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

5.4.3 推动了民族素质的提升

5.4.4 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教育公平

5.5 张伯苓与晏阳初的教育成效比较:人格造就与民族发展的偏重

第六章 张伯苓与晏阳初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启示

6.1 教育应注重人格造就

(1)教育要有报国意识

(2)教育要注重人格塑造和公民培养

6.2 教育应服务于民族发展

(1)教育应避免完全产业化

(2)精英教育与平民相结合

6.3 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

(2)教育的理念要随社会发展不断拓宽加深

第七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形成了南开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称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多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其平民教育运动也从中国走向世界,不仅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还为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起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的社会背景是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民众普遍存在的“愚、弱、散、私”现象。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张伯苓和晏阳初萌生了教育救国的理念。张伯苓和晏阳初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西学思潮的影响。张伯苓以个体人格造就为出发点,得出德育是万事之本、熏陶人格是根本、三育并进不可偏废的教育理念。张伯苓在其理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实践,进行国外考察、兴办学校,形成南开体系。而晏阳初以个体生命与民族群体的强健为出发点,得出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和定县实验。二人的教育理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比其教育理念,发现二人教育理念有许多相同点:第一,的目相同,都是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状况;第二,关注点相似,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第三,都注重公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张伯苓与晏阳初的教育理念的不同点在于二人受教育的群体不同。张伯苓与晏阳初的教育理念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他们的教育理念对中国当代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