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感动中国”与“感动河北”比较研究——网络评选崛起引发的“感动评选”考察
【6h】

“感动中国”与“感动河北”比较研究——网络评选崛起引发的“感动评选”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1章中国媒介“感动评选”的历程与现状

1.1网络感动评选向谁提出挑战

1.2“感动评选”的首次出现

1.3“感动评选”在央视成长

1.4“感动评选”在各地方性媒体中发展

第2章“感动中国”与“感动河北”的比较

2.1“感动中国”与“感动河北”进行比较的原因

2.2“感动中国”与“感动河北”具体比较

2.2.1评选标准存在差别

2.2.2推选委员会的成员组成使二者同中有异

2.2.3获奖人物身份多样,获奖理由一分为二

2.3比较得出结论

2.3.1对感动的理解偏差使评选标准存在差异

2.3.2定位不准确使评选结果受质疑

第3章对媒介“感动评选”的反思

3.1“感动评选”兴起的深层次原因:当代人的道德危机与信仰缺失

3.2“感动评选”表现出的伦理道德标准的判断标准

3.3“感动评选”中的话语霸权与媒介权力

3.4“感动评选”表现出的意识形态性质与特点

3.5媒介的社会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07年的年终岁尾,一篇名为《感动中国十大小人物》的网友发帖,拉开了中国网络媒体首届“感动中国小人物”评选活动的序幕。从而形成了对央视举办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强有力的冲击。已经走过七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是备受质疑和争议。组织“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评选的燕赵都市报是“感动中国”在河北的唯一指定合作媒体。
   “感动中国”和“感动河北”虽然在传播媒介和所处的媒介环境中有差别,但同样作为媒体策划的媒介事件和媒介活动,单纯从媒介活动本身的运作理念、活动定位和对感动的理解方面进行比较,我们能够发现,“感动中国”对感动的理解偏差是二者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感动人的不应该是获奖者的身份而应该是他们具体的举动和行为,多为社会精英的评选委员在空洞的评选标准指导下评选出的感动人物也受到受众的质疑。而反观“感动河北”,既没有成为“感动中国”般英模、典型的评选,也没有走向小人物评选的狭隘。
   正是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我们不得不深切的反思媒体上每到年终岁尾就会出现的“感动评选”。“感动评选”的兴起源于我们当代人的道德危机与信仰缺失,而这也正是契合了社会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感动评选”中人们对获奖人物的褒扬表现的是我国伦理道德标准的历史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虽然在“感动评选”中有评委,有观众投票的互动,但它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媒体话语霸权和精英话语霸权又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没有跳出旧思维的理念偏差使主流意识形态在“感动评选”中表现过于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