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隐性采访中的隐私权保护
【6h】

论隐性采访中的隐私权保护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1章 隐性采访和隐私权概述

1.1 隐性采访概述

1.2隐私权概述

1.3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冲突

第2章 国外关于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立法现状

2.1 美国

2.2 英国

2.3 德国

2.4 法国

2.5 比较与启示

第3章 我国关于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立法现状

3.1 我国关于隐性采访的立法现状

3.2 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立法现状

3.3 我国相关立法缺陷

第4章 完善我国对隐性采访中隐私权保护的建议

4.1 完善国家立法

4.2 司法上的衡量

4.3 新闻界加强自律

4.4 公民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的传播变得日益迅速,但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一方面,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摄取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加上信息流通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确实出现了许多泄露个人私密信息、侵扰个人空间的现象,人们不得不给予个人隐私权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如何处理好隐性采访中侵害隐私权的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新闻界和法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过,目前我国的相关立法和研究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是媒体获取新闻素材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媒体履行社会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隐性采访的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新闻工作者在运用隐性采访时,应当严格坚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注重隐性采访手段运用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对被采访者的隐私进行不必要的暴露,以保护被采访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从隐性采访、隐私权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隐性采访与隐私权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借鉴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在隐性采访和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和实践经验,从国家立法、媒体自律、公民意识三方面对我国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能为我国有关隐性采访侵害隐私权的纠纷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著录项

  • 作者

    安姣;

  •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大学;
  • 学科 法律(法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志刚,梁红继;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民法;
  • 关键词

    隐性采访; 隐私权; 立法完善; 权力保护;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