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6h】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研究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临床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一般情况

2 结果

理论探讨

1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研究

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的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 1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临床调查简表

附录 2 文献综述

附录 3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特征与肝功能,病毒血清标记物等理化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
  方法:首先采用文献调查方法,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确定常见证型,制定流行病调查表。其次临床研究:通过对276例住院及门诊病人,按中医辨证分为五型: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将其肝功能(ATL、AST、ALT/AST;TBIL、DBLI、TBA;ALB、GLO、A/G),血清病毒标记物(HBeAg、HBVDNA值),B超等检查进行归纳分析,分析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各检测指标的关系。
  结果:文献统计CHB的常见证型按降序依次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临床研究显示按降序为: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临床调查与文献研究常见证型分布与文献报道有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慢性乙肝病程越长,中医证型由肝胆湿热型及肝郁脾虚型向为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符合慢性乙肝中医发病规律。年龄构成比,各组差异性虽然存在差异,但无法反映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之间的关系。慢性乙肝病程越长,中医证型由肝胆湿热型及肝郁脾虚型向为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x2=29.142,P<0.05),符合慢性乙肝中医发病规律。ALT、AST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组比率明显高于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后3组值明显偏低。反映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在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中损害较为严重。TBIL,DBIL肝胆湿热组比率明显高于其余4组。TBA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组比率明显高于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且后3组值明显偏低。可见,慢性乙型肝炎伴黄疸患者胆汁排泄不畅,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最为严重,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相对较轻。ALB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高于其余三种证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GOL明显低于其它三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率及病毒复制率可以反映除该型患者免疫功能是否混乱,而与病毒复制强弱无直接关系。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而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两型为最常见证型。临床与文献检索的主要证型顺序存在差异。ALT、AST与肝胆湿热、肝郁脾虚有关;TBIL,DBIL异常主要见于肝胆湿热型。ALB、GOL与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两型相关。HBeAg(+)、HBV-DNA平均值与肝胆湿热型,瘀血阻络型相关。利用肝功能指标有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快速准确诊断以及中医辨证分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