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模拟贵阳市花溪河水生植物自然群落景观设计研究
【6h】

模拟贵阳市花溪河水生植物自然群落景观设计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体环境生态修复的重视及生态园林概念的提出,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设计成为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水生植物群落的营建成为水体生态景观营建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自然水域中的水生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群落景观的模拟设计,对城市水体景观营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以贵阳市花溪河水生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方法和路线法对花溪河水生植物资源及其群落进行实地调查。对花溪河生境状况、水生植物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进行分析。以自然或半自然植物群落组成为基本单位,以景观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水生植物自然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筛选推荐景观和生态价值较高的植物种类,并就现有人工植物群落景观现状进行分析,对水生植物自然群落进行模拟设计,进一步探讨水生植物养护管理技术,为水体景观生态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研究结果如下:
  (1)本次调查出花溪河湿地自然水生植物共有18科21属23种,按其生活类型有挺水植物有7科8种,呈点状分布;沉水植物分布繁多,成片分布,共8科12种,盖度大于90%,浮水植物3科3种。优势种有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贵州水车前(Ottelia alismoides)、五针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及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贵州水车前、水芹(Oenanthe javanica)、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金五针鱼藻、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等种类有良好的景观和生态作用,具有重大的应用研究价值。
  (2)对花溪河水生植物自然群落及其生境研究结果表明:花溪河自然水生植物群落稳定性高,适应性强,河流表现出较高的自净能力。通过二岐指示种分析法划分得出花溪河水生植物自然群落共有7个,分别为贵州水车前+苦草群丛、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狐尾藻群丛、轮叶黑藻+苦草群丛、水芹(Oenanthe javanica)+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群丛、五针金鱼藻群丛、角果藻
  (Zannichellia palustris)+苦草群丛及马来眼子菜群丛,多为沉水植物组成的优势种植物群落,缺乏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群落层次较为单一。沉水植物群落覆盖度较广,生物量较大,多分布在河流水体流速较小、河底底质泥沙地段,形成“水下森林”植物群落景观,丰富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极大地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对十里河滩6处水景景点主要水生植物资源及其群落特征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应用种类主要有茭白(Zizania latifolia)、芦竹(Arundo donax)、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美人蕉(Canna indica)、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Nymphaea tetragona)等,景区岸边生长较好的乔灌木主要有垂柳(Salix babylonic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竹类(Bambusoideae)、银杏(Ginkgo biloba)、碧桃(Amygdalus persica)、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等。各景点植物群落结构主要有碧桃+竹类—黄菖蒲+再力花—睡莲;柳树+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苦草;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垂柳—菖蒲+水葱;垂柳+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荷花;垂柳+二球悬铃木+水杉及水杉+碧桃—鸢尾(Iris tectorum)+唐菖蒲。景区水生植物资源及群落配置相对丰富,但存在湿生植物种类较少、群落配置方式不合理及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等问题。
  (4)根据7大自然群落及十里河滩主要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模拟设计形成10个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优化配置岸边乔灌木植物及多种生活型水生植物,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植物群落景观配置模式。10个植物群落的景观特色以植物季相变化、植物形态特征、色彩搭配、层次结构等的协调统一进行搭配,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优势,营造出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景观,提高水体景观环境的生态净化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