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治未病”理论对乙肝后肝硬化防治作用的研究
【6h】

“治未病”理论对乙肝后肝硬化防治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理论探讨与临床研究

1 “未病先防”理论对乙肝后肝硬化防治作用的研究

1.1 乙肝古代文献考

1.2 乙肝现代研究

1.3 乙肝肝硬化的主要信号——肝脏纤维化

2 “既病防变”理论对乙肝后肝硬化防治作用的研究

2.1 肝硬化古代文献考

2.2 肝硬化现代研究

3 “愈后防复”理论对乙肝后肝硬化防治作用的研究

4 导师学术思想

4.1病因病机

4.2 防治大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目的:本文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核心,研究“治未病”在乙肝后肝硬化中的防治作用。
  方法:通过手工检索CNKI数据库中1994年到2010年及中华医典600本文献中乙肝、肝硬化相关性医学文献。分析乙肝发展为肝硬化的常见征兆,在未病之时提出防止向肝硬化转变的方法;既病之后整理出乙肝肝硬化的治疗方法及阻止并发症发生;乙肝肝硬化病情稳定和治愈之后提出防复措施。并结合导师学术思想,为临床提供防治思路。
  结果:乙肝患病日久,可能会沿着“乙肝三步曲”,也即“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逐步演变。生活习性、季节、情绪、性别、年龄、饮酒、吸烟等是影响乙肝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相关因素。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乙肝向肝硬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慢性乙肝早期无症状期、病情稳定期总的治疗原则是:加强休息、合理营养为主,同时戒烟禁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选择性的使用药物治疗,定期体检复查。(2)活动性乙肝和重型肝炎患者应加强支持和对症治疗,使患者能顺利渡过危险期,病情稳定后,积极进行肝脏修补与再生的治疗,防止其向肝硬化发展转变。中医治疗以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祛瘀解毒等为主要治则以达到保肝降酶、抗纤维化的目的。(3)肝硬化形成之后的治疗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肝硬化是一种难治性疾病,西医对其认识及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传统中医学是建立在整体观、辨证观基础上的,中医药在肝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肝硬化的治疗中,中医药具有整体治疗调节作用,如通过口服药物、针灸推拿、穴位帖敷等方法来标本兼治以求远期疗效。我们发现历代医家在对乙肝、肝硬化的病因病机、治则及主要方剂的探讨中除了清肝解毒之外,还注重强健脾胃。为提高临床治疗肝硬化病人的疗效,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的特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4)肝硬化治愈或者是病情稳定之后,肝脾肾三脏功能较弱,人体正气刚刚恢复,此时的调护和治疗很重要,如不重视很可能再次出现肝硬化或变生他病。肝硬化初愈之时,肝脏纤维化依然存在,继续进行肝脏纤维化治疗才能稳定病情,治愈肝脏纤维化才能真正防止肝硬化的再次发生。这时应适当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多亲近自然,舒畅心情,平时宜清淡高蛋白饮食,禁烟酒,优先选择中医药巩固治疗。
  结论: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乙肝后肝硬化重在把握乙肝向肝硬化发展迁延的过程。一是肝自身病理性的演变规律,也即内源性变化。肝主疏泄,肝的疏泄不及,则肝郁化火,火能伤阴,导致肝阴虚;火能动血,导致肝血虚。肝的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出现肝阳上亢的一系列症状。二是肝与脏腑间的病理关系,也即内环境变化,肝与脾、肺、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乙葵同源,精血互生,肝体阴而用阳,治疗肝病常通过滋水涵木之法也即滋肾阴以养肝木;肝疏泄不及则肝郁,郁久化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治疗肝病才通过佐金平木之法;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脾为先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实脾有益于肝的藏血功能,有益于肝的疏泄调达。
  导师的学术及临床特色也即“‘治未病’理论指导疾病治疗”。防治乙肝后肝硬化,应注重生活调理,药物治疗,定期检查身体掌控病情。

著录项

  • 作者

    徐羽;

  • 作者单位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学院;

  • 授予单位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 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洪素兰;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消化系及腹部疾病;中国医学;
  • 关键词

    治未病; 乙肝; 肝硬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