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的商品化法律实证研究
【6h】

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的商品化法律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公开权研究与角色权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自然人形象、虚拟角色与商品化

第一节 形象商品化的基本问题

一、形象商品化的界定与主要形式

二、形象商品化的形成动因

三、形象商品化的内在法理

第二节 自然人形象及其商品化分析

一、人格、人格要素与自然人形象

二、自然人形象商品化的本质

三、自然人形象商品化与人格权

第三节 虚拟角色及其商品化分析

一、虚拟角色的特征与分类

二、虚拟角色商品化的本质

三、虚拟角色商品化与知识产权

第二章 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商品化案件的司法现状

第一节 司法实践中的自然人形象商品化案件

一、自然人形象商品化案件及其定性争议

二、产生定性争议的原因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的虚拟角色商品化案件

一、虚拟角色商品化案件的共同困境

二、虚拟角色商品化案件出现困境的原因

第三节 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的商品化案件的比较

一、两种案件的联系

二、两种案件的区别

第三章我国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商品化法律保护的问题

第一节 自然人形象商品化法律保护的问题

一、未明确人格要素的财产性

二、对自然人形象商品化的保护范围有限

三、对自然人形象商品化的救济方式有限

第二节 虚拟角色商品化法律保护的问题

一、著作权法保护的不足

二、商标法保护的不足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不足

第三节 当前我国设立“商品化权”的条件分析

一、内在逻辑的角度

二、司法实践的角度

三、法律体系的角度

第四章 我国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商品化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节 法律保护的总体导向

一、多元而有位阶的价值选择

二、明确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三、完善区分式法律保护模式

第二节 完善自然人形象商品化法律保护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部分人格要素的财产性

二、明确自然人形象商品化的法律保护范围

三、完善对被侵权人的救济方式

第三节 完善虚拟角色商品化法律保护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著作权法的相关保护标准

二、完善商标法中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

三、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认定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类

(三)其他类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由于真实的人物形象与丰富的虚拟角色具有较好的视觉传达作用,经营者将其直接使用在商品的广告、包装或其他商业宣传后,往往因此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些普遍的商品化现象涉及到侵犯人格利益与知识产权,在司法实践中的案件纠纷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为解决以上问题,有理论研究提出应当设立“商品化权”来统一规制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的商品化。面对以上现实,本文通过分析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的商品化理论及其案件的司法现状,认为虽然我国对于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的商品化法律保护存在不足,但当前还不具备设立统一的“商品化权”的条件,因此应立足于司法现状,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内,为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的商品化寻求更好的保护路径。 除引言与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了自然人形象、虚拟角色与商品化的内涵与外延,明确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商品化的本质,指出二者与人格权及知识产权存在密切关系。第二章是对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商品化案件的司法现状分析。本章从实证观察的角度,归纳出自然人形象商品化案件的定性争议、虚拟角色商品化案件的困境问题以及两种类型案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三章在以上理论和司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在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的商品化保护中,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并从内在逻辑、司法实践和法律体系三个方面论证我国当前设立“商品化权”的条件尚不具备。第四章则是针对上述问题与不足,从价值、原则和模式上提出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商品化法律保护的总体思路,并提出可对我国人格权制度、著作权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进行适当调整,以完善对自然人形象与虚拟角色的商品化法律保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