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金、银和铂配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6h】

金、银和铂配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部分绪论-纳米微粒的光谱特性及分析应用研究现状

1.1纳米微粒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现状

1.2纳米微粒的荧光及其分析应用

1.2.1纳米微粒荧光

1.2.2分析应用

1.3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效应及其分析应用

1.3.1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效应

1.3.2纳米微粒共振散射效应的分析应用

1.4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液相卤化银纳米微粒的界面荧光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

摘要

前言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1.2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 AgX纳米微粒的形成

2.2吸收光谱

2.3共振散射光谱

2.4发射光谱

2.5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2.6反应时间对共振散射和荧光强度的影响

2.7共振散射与荧光之间的关系

2.8 AgX纳米微粒荧光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Ag(I)-DDTC螯合物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摘要

前言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1.2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微粒的形成

2.2吸收光谱

2.3共振散射光谱与荧光光谱

2.4 pH值的影响

2.5 DDTC浓度的影响

2.6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7标准曲线

2.8共存物质的影响

2.9样品测定

2.10共振散射和荧光光谱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AuCl4--I-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和荧光光谱研究

摘要

前言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1.2实验方法

2结果和讨论

2.1纳米微粒的形成

2.2吸收光谱

2.3共振散射光谱

2.4发射光谱

2.5 IO3的极谱波

2.6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2.7 I-浓度对I2生成量的影响

2.8 AuCl4-与I2的反应

2.9 AuI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与荧光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金(Ⅲ)-卤化物-吖啶红缔合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摘要

前言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1.2实验方法

2结果讨论

2.1方法原理

2.2吸收光谱

2.3共振散射光谱

2.4酸度的影响

2.6 ADR浓度的影响

2.7工作曲线

2.8共存离子的影响

2.9样品分析

3 ADR-AuCl4--I-缔合微粒体系共振散射增强机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氯鉑酸-碘化钾-蛋白质缔合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在共振散射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

前言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1.2实验方法

2结果讨论

2.1吸收光谱

2.2共振散射光谱

2.3发射光谱

2.4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5溶液酸度的影响

2.6氯鉑酸浓度的影响

2.7 I-浓度的影响

2.8反应时间和稳定性

2.9工作曲线

2.10共存物质的影响

2.11样品分析

2.12 HSA荧光的猝灭和与[HSA-(PtI6)n]m微粒界面荧光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论文题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探讨了 金、银和铂配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全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纳米微粒的光谱特性及分析应用。 第二部分液相卤化银纳米微粒的界面荧光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液相卤化银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发射光谱表明,AgCl和AgBr纳米微粒均在330,400,470和680nm处产生4个共振散射峰,在340,400和470nm处产生三个荧光峰。 第三部分Ag(Ⅰ)-DDTC螯合物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在pH10.5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和氯化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銨存在下,Ag(I)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可形成较稳定的(Ag-DDTC)n螯合纳米微粒。 第四部分AuCl4--I-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和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不仅生成了I2而且有(AuI)n纳米微粒和IO3-存在,及AuI2-可作为共振散射光谱分析新试剂。 第五部分金(Ⅲ)-卤化物-吖啶红缔合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在pH3.6的Walpole缓冲溶液中,吖啶红(ADR)在526nm处有一吸收峰,在570nm处有一荧光峰。 第六部分PtCl62-I--蛋白质缔合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在适宜的pH值Walpole缓冲溶液中及表面活性剂TritonX-10存在下,PtCl62-与I-反应生成PtI62-。在静电引力和疏水力的作用下,PtI62-与呈正电性的蛋白质(Protein)如人血清白蛋白(HSA)、牛血清白蛋白(BSA)、人免疫球蛋白(IgG)和卵白蛋白(OVA)缔合形成稳定的[Protein-(PtI6)n]m缔合微粒,从而导致同步散射和界面荧光增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