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穿过尘土的优雅——贾樟柯电影研究
【6h】

穿过尘土的优雅——贾樟柯电影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电影是一种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大众文化因为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具有与生俱来的商品属性,因而建设和完善以大众为中心的影像文化消费市场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对体制改革后的中国大陆电影而言尤为重要。大众不仅是与票房数字相联系的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概念,更是与大众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一个文化学概念。但是1993年体制改革后的中国大陆电影的症结之一就是难以把握大众意识形态。 向西方学习,革新电影语言,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新生代”导演更是被称为“模仿的一代”或“看碟的一代”。他们对欧洲现代电影,尤其是“作者电影”的借鉴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新生代”导演中,贾樟柯电影以不无自然主义的运镜方式,将摄影机镜头始终对准当代中国的底层人群,呈现出“作者电影”的特征。以贾樟柯电影为研究对象,从“作者电影”的角度切入,探讨“作者电影”与当代大众意识形态的关系,有利于揭示当下中国大陆电影的症结所在,从而为当下中国大陆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探询道路。 贾樟柯电影走了一条“反抗传奇化”的道路,具有鲜明的“作者电影”的特征。综观贾樟柯的电影,从《小山回家》到《世界》表现出共同的主题:用电影关注变化的中国,普通的人群。贾樟柯从自己的实感经验出发,用电影书写了一首当代中国底层民众的史诗。贾樟柯的五部故事片——《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中都存在着两组相互关联的“对立偶”,即“故园”——“他乡”,“寻找”——“失落”。故事的主人公们忙碌地穿梭在“故园”或“他乡”,寻找着一份切实而微弱的梦想,但他们或者是在“故园”中磨平了青春的锐气,或者是在“他乡”迷失了自己。在“故园”或“他乡”的舞台上,幕后的灰色总是解构着台前的绚烂,这一切都指向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反抗传奇化”不仅体现在贾樟柯电影的主题上,还体现在他电影的镜头语言风格上,非职业演员的本色表演;长镜头、定点拍摄、客观镜头与中远景镜头体现出的客观、冷静的场面调度;随意截取一段生活流程的散文化的叙事模式;灰暗的色调与喧嚣的声音,这一切都体现出一种不无自然主义的镜头语言风格。贾樟柯电影以别具一格的主题和风格呈现出“作者电影”的特征,这一特征固然与中外艺术思潮的转型、贾樟柯的生活经历、审美趣味有关,更与欧洲艺术电影的滋养和西方纪实电影理论的影响有关。 面对90年代的中国大陆电影界复杂多元的文化语境,贾樟柯电影以客观冷静的方式,原生态地呈现底层人的生存困境,与较多地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困境——解决”模式的电影不同。同时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关怀、身份认同意识也与高高在上的精英意识形态不同,从而部分地还原了大众意识形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虽然以西方大众文化为源头,但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乡土中国的呈现,冷静旁观所产生的超越意识,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使贾樟柯电影在面对欧洲大众、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与本土大众产生了疏离。因此,贾樟柯电影始终处在西方与本土、先锋与大众的夹缝中。贾樟柯电影作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与当代大众意识形态的遇合与疏离都给当代中国大陆电影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