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晚明词的传承与新变
【6h】

中晚明词的传承与新变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中晚明词的研究现状概说

一、明清至建国前的明词研究状况

二、建国至今的明词研究状况

第二节 中晚明词研究的盲点分析

第三节 中晚明词研究的新构想

第一章 中晚明文化背景与词人

第一节 中晚明词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中晚明政治环境与文人的生存状况

二、中晚明新文化思想与中晚明词人的人文解放思潮

三、社会奢侈风气与中晚明词人的享乐之好

第二节 中晚明词人文化特征与类型

一、中晚明词人的文化特征

二、中晚明词人文化群体检览

第三节 中晚明词人的生活方式与词的创作

一、宴游社集 优游赏乐

二、赏玩品鉴 追求清趣

三、出入青楼 诗酒风流

第二章 中晚明词风演变的文化进程

第一节 成化至弘治词坛

一、台阁词风的迁移

二、个性舒张的前期吴门词人

三、专业词家的绮艳之歌

第二节 正德至嘉靖词坛

一、瓣香苏辛的台阁词人

二、迁谪词家的性情抒写

三、吴门风流雅俗兼融

第三节 隆庆至万历词坛

一、纤秾妍丽花间风味

二、清新自然民歌情趣

三、潇洒闲逸山人词章

第四节 天启、泰昌、崇祯词坛

一、感性的抒写与寄托之旨——云间词人陈子龙

二、《古今词统》对词风豪放的影响

三、国事危亡与稼轩词风的再兴

第三章 中晚明词题材取向与审美观念

第一节 咏花词

一 描姿绘色赏心悦目

二 以人喻花别有意趣

第二节 山水词

一、中晚明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与放情山水的生活方式

二、明以前的山水文学的特点与流变

三、中晚明山水词的特点

第三节 咏怀词

一、狂狷感世之叹

二、逍遥超世之情

三、潇洒自适之趣

四、积极入世之怀

第四节 艳情词

一、中晚明情观与词之艳情题材

二、中晚明艳词的内容与特点

第四章 中晚明词体功能与传播方式之新变

第一节 中晚明词角色功能之变

一、词画结合与词的艺术功能与交际功能

二、评艺词与词的评论品鉴功能

三、送别题赠词的应酬交际功能

第二节 中晚明词传播新方式

一、以书画传播

二、以扇面传播

三、以小说、弹词、类书等传播

第五章 中晚明词体新变

第一节 乐文离合与词的形体之变

一、合乐而歌的追寻

二、乐谱亡佚对词之形体的影响

三、词谱的出现与词之案头化

第二节 文体互动与中晚明词体制之变

一、词曲互动与词的曲化

二、诗词互动与词的诗化

第三节 复古思潮与词体风格

一、摹仿唐之古音

二、追慕宋之风调

三、步武元之名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全明词》收录女词人疏失举正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致力研究明代中晚期词的风貌。中晚明词在明词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接元末明初词的余势,下开明末清初词创作的繁盛。本文以明中晚时期为切入点,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讨论与词创作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中晚明词的文化背景、中晚明词发展的文化进程、词之题材取向与审美观念、词体角色功能与传播方式、词体之新变这五大内容。绪论部分首先对明词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并分析研究盲点。其次对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构想等作了阐述。第一至第五章为正文部分:第一章是中晚明词文化背景分析。本章主要从中晚明的文化探寻此期词人的文化性格、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迁,正是这种变迁导致了中晚明词具有不同的意蕴,并且体现出了张扬人性、关注个体价值的文化内涵。第二章论述中晚明词发展的文化进程。本章主要从纵向梳理中晚明词发展演进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根据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特色将其分为四个阶段:1.成化、弘治为词的初兴期。时间是成化元年(1465年)至弘治(1505年)。随着政治环境恶化,此时士人已失去了永乐、仁宣之际,雍和闲雅,矜持从容的气度。大臣们在词中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渴望,抒写对适意生活的追求,描绘山水与绘画之美,渐渐摆脱了歌功颂德、雍容平和的台阁词风。以沈周等人为代表的江南词人过着闲雅潇洒的隐逸生活。他们的词灵动多彩、充满个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理学体的枯淡无味与打油体的浅俗俳谐。马洪作为明代的专业词手,他的出现显示出明人创作词的自觉性。其秾艳的词风也正是明中期词的特色之一。2.正德至嘉靖时期是词的复兴期。此期词家辈出,佳作层现,风格多样。词呈现出教化之用与主情之说相交织的特征。以夏言为代表的京官群体,追摹苏轼、辛弃疾等宋词名家,以酬唱赠答的形式掀起了创作词的高潮,并给词坛注入刚健豪放之风。陈铎的《草堂余意》,代表了这一时期宋代词选《草堂诗余》对明代词风的影响。正德时期的刘瑾专权与嘉靖时期的“议大礼”案,造成了士人政治理想的破灭与愤激悲凉的心态。以陈霆、杨慎等人为代表的迁谪词家,在词中熔铸人世坎坷的体验,彰显了性情与才气。以文征明、祝允明、唐寅为代表的吴门词家,展示出明代中期张扬个性、雅俗交融的文化特性。张綖诸人瓣香北宋词,其词颇有婉雅之美。3.隆庆万历,词之嬗变期。这一时期,因词之曲化、俗化而被视为词之衰颓期。然而,这却是词史中颇有特色的发展阶段。词谱兴盛为创作词提供了方便。词人、词集的刊刻数量都呈现出继盛的局面。词之曲化与俗文化兴盛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花间》词风的盛行与尚情的时代风气密切相关。王世贞词带上朴素﹑清新的民歌色彩,是词家学习民间文学结晶。高濂、周履靖、夏树芳、陈继儒、施绍莘等山人词家的创作,与晚明小品文一脉相承,显示出闲适、自乐的艺术精神。4.天启、泰昌、崇祯这一时段为词之复振期。此期既是明词的收束,又是清词的开端,呈现出“老树著新花”的复兴局面。这一时期的词人具有较为复杂的文化性格。一方面,晚明人歌酒寻欢,闲逸自乐的生活方式仍然呈现在他们词中;另一方面,晚明国事危亡,浓郁的悲剧色彩,悲凉的末路情怀,写实写史的宏大叙事,为词坛带来特殊的审美价值,也开启词坛新局面。此期词人取径多样,众体兼备,多元化的词学格局与词体风貌,拉开清词中兴的序幕。王屋、易震吉诸人,追慕辛词,呈现出清刚、高旷的风味。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人,以古为新,瓣香南唐,北宋。他们具有尚情、尚真的“感性写实”倾向,以隐喻、托喻的方式表现家国之思,对明末清初的词风转变起了重要的影响。徐士俊、卓人月二人编辑《古今词统》婉约与豪放并重。既以情论词,认同婉丽流畅之美;又尚刚健词风,赞赏慷慨豪放之气,扭转了词风单一的局面。第三章主要探讨中晚明词题材取向的新变与时代审美观念的关系。中晚明词的题材与时人的文化性格、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本章选取了咏花、山水、艳情、咏怀叙志四种有特色、有代表性的题材,论述中晚明词私人化、感性化、世俗化、艳情化、个性化的特征。第四章主要论述中晚明词体角色功能与传播方式之新变。本章从中晚明词的角色功能与传播方式论述其特点。中晚明词具有较为明显的交际、鉴赏、评论等非文学功能,伴随着这些功能的改变,词的传播方式也发生变化。就词体功能而言,一方面,承载这些功能的词,或带有程式化、庸俗化的特点,或处于附庸的艺术地位,词的文学色彩被淡化了,削弱了词的美感与抒情性。另一方面,这些功能又反映出词在中晚明人文化生活、日常交际的文化意义。就传播方式而言,一方面,书画、扇面、通俗小说成为新的传播途径,扩大了词的接受范围;另一方面,非传统的传播方式又反过来影响词的艺术特性。第五章探讨中晚明词体的新变。本章所论的词体包含词的体制与风格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第二节论述词的体制之变,即探讨构成词的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和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之变化。中晚明是词之体制的演进期。一方面,中晚明词体现了词“由乐而文”,走向案头化的过程。文字谱的出现使词成为一种只供阅读的单纯的文本形式。另一方面,词的体制与音乐特性密切相关,词乐衰亡意味着与音乐相关的词体性质发生改变。这一过程中,词与曲、诗、文、小说诸多文学样式的互动互渗,给词体带来了异质因素。这种异质因素具有两面性:其负面性在于破坏了词体原有的美感特征,甚至是体式上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词体的模糊不清。其积极作用在于破坏的同时也是一种重建,拓展了词体容量与美学内涵。第三、四节论述词的风格特征,阐述中晚明词对前代词风的继承与发展。中晚明时期,文学复古思潮也影响了词的风貌。中晚明词的复古风气,实际上体现出中晚明人对词之风格的理解,词风的好尚,也隐含着对某种文化的认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