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剧的保护与传承
【6h】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壮剧的保护与传承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壮剧艺术概述

(一)壮剧艺术的历史源流

1.南路壮剧

2.北路壮剧

(二)壮剧艺术的基本构成

1.壮剧的音乐

2.壮剧的表演

3.壮剧的剧目

(三)壮剧艺术的主要特征

1.广泛的群众性

2.独特的地域性

3.浓厚的民族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的壮剧传承

(一)南路壮剧的传承

1.口传心授

2.唱腔曲牌传承

3.班社传承

(二)北路壮剧传承

1.口传心授

2.唱腔曲牌传承

3.班社传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壮剧发展

(一) 南路壮剧

1.传承人保护

2.剧团建设

3.定期演出平台

4.剧目创作

(二)北路壮剧

1.传承人保护

2.剧团建设

3.壮剧艺术节

4.剧目创作

5.学校教育

(三)南、北路壮剧发展的差异及原因

1.历史原因

2.地理位置

3.政府扶持的作用

4.社会职能部门的作用

5.传承人的作用

四、壮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语言问题

2.剧目问题

3.人才问题

4.宣传问题

5.南北合流问题

(二)建议及对策

1.适度改革

2.加强创作

3.培养人才

4.加大宣传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笔者采风剪影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2001年,昆曲入选第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第一次走进了我们的视野。2006年我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非遗”这个名词也越来越大家广泛认知。在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壮族共有六项被列入其中,包括:那坡壮族民歌、壮族歌圩、壮剧、壮族铜鼓习俗、壮族三声部民歌、坡芽歌书。
  壮剧诞生于清朝中期,经历了诞生期、全盛期、复兴期,其唱腔、曲牌、表演、伴奏已经构成了戏曲的各项要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被列为“非遗”之前,壮剧的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曲谱传承、班社传承三种形式进行传承。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文化、高科技走入人们的生活开始,壮剧的传承也已经危在旦夕。然而,“非遗”的申报给了壮剧又一次机遇。经过政府部门、传承基地及传承人的不断努力,壮剧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笔者通过在广西的南宁、靖西及田林三地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民族音乐学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全文由绪论和正文四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由本文的研究意义、学术回顾及研究方法与思路组成。
  第一部分,壮剧艺术概述:分别从壮剧的历史起源、基本构成及主要特征概述壮剧这一少数民族剧中的发展。
  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的传统传承:主要从“口传心授”、唱腔曲牌传承及班社传承分别论述南、北壮剧的传统传承方式。
  第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壮剧发展:分析南、北路在申遗之后的保护措施。从而分析南、北路壮剧在保护中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第四部分,壮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分析当下南、北路壮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笔者的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