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的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6h】

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的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特征

第二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趋势

一、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二、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变迁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演进

第三节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背景

一、武汉与文化强市战略

二、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演进

三、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前景

第二章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经验探索

第一节 世界代表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一、日本

二、韩国

三、英国

四、法国

第二节 世界代表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一、日本

二、韩国

三、英国

四、法国

第三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概况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不足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改进建议

第四节 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经验的思考

一、政府的重视与引导是首要前提

二、重视教育是根本之策

三、数字化利用是潮流趋势

四、鼓励公众参与方能取得成效

五、创新是“活化”利用的关键

六、健全的资助体系是重要基础

七、法律体系提供基本保障

第三章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武汉市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概况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武汉市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基本情况

三、武汉市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武汉市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民间文学类

二、民间舞蹈类的(汉阳)高龙

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

四、传统戏曲类的汉剧

五、民间美术类的汉绣

第三节 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面临的机遇

二、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面II缶的挑战

第四章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案例分析

第一节 江欣苑:城市新社区与非遗生产性保护

一、都市化与非遗保护的迷茫

二、江欣苑社区简介

三、城市社区与非遗生产性保护

四、江欣苑社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主要做法

五、以社区为载体进行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启示与思考

第二节 汉绣与非遗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多种形态

一、武汉地区刺绣市场资源基本状况及分析

二、苏绣、湘绣产业优势与汉绣发展的症结

三、武汉地区汉绣市场发展思路

四、武汉地区汉绣市场资源整合优化的方案

第三节 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与非遗的市场化开发

一、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简介

二、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特色产品

三、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与非遗“利益共同体”

四、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第五章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模式构建及应用建议

二、“Dn+1"模式及其实践合理性

第二节 武汉市参与主体与非遗利益共同体的构建

一、政府部门在“Dn+1”模式中的作用

二、企业在“Dn+1”模式中的作用

三、传承人在“Dn+1”模式中的作用

第三节 “Dn+1”模式应用在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中的建议

一、构建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共同体

二、构建全体市民问的命运共同体

三、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建共享机制

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结语:全球化思考与本土化行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全球化思考

二、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本土化行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之间存在着某种价值紧张或冲突。当前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文化资源的匮乏。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足以支撑城市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以及将民族性、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全球文化资源。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无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武汉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口号,2017年发布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近年来,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使得武汉市的一批又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承进而发扬光大,但是也还存在较大的改善及优化空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实践的梳理和总结,分析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在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的机遇和挑战,进而为当前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提供对策和建议。全文共七个部分,由绪论、五个章节和结语组成。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和交代。
  第一章是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本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从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变迁和政策演进进行了梳理,对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相关背景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是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经验探索。主要考察包括日本、韩国、英国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经验启示,进而从中系统把握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经验。
  第三章是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根据官方网站及政府机构所公布的信息,搜集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分析梳理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状况,从中提炼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对当前武汉市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有效成果、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对在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所遇到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从内在机理和路径依赖两个方面对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进行了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产业化是其繁荣发展、代代相传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努力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共赢局面。
  第四章是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案例分析。本章主要选择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中的三个案例进行剖析,以期透视当前武汉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中取得成绩和经验,以及困惑与不足。这三个案例分别对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中的三个主题,江欣苑社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汉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多种形态上有较为突出的表现;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则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开发中有很大斩获。
  第五章是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模式构建及应用建议。结合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经验,我们提出了以构建利益共同体为核心的“Dn+1”模式。“Dn”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中多元主体的代表,具体来说,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享有者和传承者、组织者和统筹者、舆论表达者、实施者和出资者等。“Dn”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变量,而“1”所代表的政府职能部门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恒量。“Dn+1”模式就是以系统论为逻辑起点,通过改变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中的传统角色为切入点,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相关主体的参与权、建议权、评议监督权等职能的落实,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落到实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参与主体之间,在协调与博弈的基础上,应着力于做大做强市场蛋糕,强调以人为本,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制定合约使参与者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化支撑,构建城市全体市民集体参与的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发动全体市民力量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共享共建城市文明发展的成果,进而共同创造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
  结语部分,在全文立论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继而指出,武汉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上尚存在较大的改善及优化空间。其中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采取切实措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态化生存防止经济全球化、生活现代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二是如何将武汉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从地域走向国际,从地域文化上升为全球文化。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必将取得可观的成绩,最终推动“文化强市”目标的实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