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分工协同视角
【6h】

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分工协同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评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1.论文创新之处

2.论文不足之处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理论演进

1.古典产业结构思想

2.传统产业结构理论

3.新兴产业结构方法

4.革新产业结构规律

(二)区域产业分工理论

1.区域分工理论综述

2.区域产业分工前提

3.区域产业分工特点

(三)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分工的联系

1.协同理论与协同效应

2.产业结构与区域分工协同关系描述

3.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分工评价指标

(四)区域分工测度指标解释说明

1.区域分工指数

2.数据来源及产业分类

3.实证部分主要框架图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与分工协同关系的描述

(一)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与区位熵指数

1.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2.区位熵指数

(二)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宏观层面——珠江-西江经济带及各市三次产业比重

3.宏观层面——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相似性

4.中观层面——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水平测度与评价

1.宏观层面——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指数

2.中观层面——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专业化和产业地方化程度

3.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与区域分工协同关系的发挥

四.区域分工和劳动、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的估算

(一)计量模型选取

(二)相关变量与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3.对回归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制造业细分行业实例分析

1.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专业水平排名比对

2.各地主导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细分产业内分工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构筑多层次、多领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分工的政策建议

1.充分发挥广州、南宁双核带动辐射作用

2.实现“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转变

3.梧州实现再生资源深加工、发展循环经济

4.肇庆致力发展环保、节能、绿色产业体系与工业园区

5.云浮市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四新一特”支柱产业

6.来宾形成经济带内特色产品精细加工基地

7.贵港形成经济带内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与科研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内在要求在于通过区域分工协作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亟需加快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构筑新的开放型区域分工体系。本文在结构—分工协同发展视角下,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指导,以珠江—西江经济带总体产业结构水平为出发点,按照“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分别从地区路径和行业路径,通过计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Sij,区位熵指数Qik,以及区域分工指数Ht,深入细致地考察珠江—西江各城市产业结构相似性、区域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地方化程度,并选取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与区域分工指数为解释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区域分工对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各部分实证结果表明当前经济带内产业结构基础薄弱且各地差异度较小,整体产业地方化程度小于区域专业化程度,属于区域差异型分工。各地区产业分工效应尚未明显发挥,第三产业中高层次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广州、南宁。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制造业行业体系中,各个城市专业化水平,既与各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相对规模有关,又与该城市与其他城市相似产业地方化程度密切联系。而区域分工相比劳动、资本等要素而言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略小。最后,本文对未来珠江—西江经济带整体产业结构与区域分工协同效应的构建与发挥,沿流域各市的产业发展演化趋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与区域分工提高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区域分工水平研究新方法—区位结构熵法,构建一维区域分工指数,从地区路径及行业路径较全面测度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的现状,并以该指标为解释变量测算其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程度。整套研究方法弥补以往研究中不足,并得出较新见解。此外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及计量经济学等各学科知识,对后续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限于本人学术研究能力与知识结构,论文不足之处在于在以后研究中仍需完善和改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