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见危不救行为入刑研究
【6h】

见危不救行为入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一、见危不救行为概述

(一)见危不救行为的涵义

1.见危不救的定义

2.见危不救行为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二)见危不救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析

(三)见危不救入刑之争议

二、见危不救行为入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见危不救行为入刑之必要性分析

1.见危不救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见危不救具有普遍性

3.和谐社会、司法实践的需要

(二)见危不救行为入刑之可行性分析

1.见危不救入刑的可行性之法理分析

2.见危不救行为入刑符合刑法的谦抑性

3.司法实践的困局不应成为增设见危不救罪的障碍

三、见危不救行为的立法考察

(一)国外见危不救的立法状况

(二)我国见危不救立法的历史渊源及现状

1.我国古代见危不救立法的状况

2.我国见危不救的立法现状

四、见危不救入刑的立法构想

(一)罪名的设定

(二)犯罪构成要件分析

1.见危不救罪的主体

2.见危不救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3.见危不救罪的犯罪客体

4.见危不救罪的客观方面

(三)见危不救罪在刑法分则中的立法设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近年来,“见危不救”事件频频出现,见危不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社会道德底线受到严重冲撞,见危不救应否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在我国引起了强烈关注。学术界有很多法学家们都提出建议见危不救行为应纳入到刑法规制的范畴;在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有多名人大代表多次提出了增设“见危不救罪”的立法议案;早在我国古代很多个朝代都有见危不救的相关立法,而在国外的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见危不救的立法已相当成熟。针对我国目前没有见危不救刑事立法的现状,而一系列的案例告诉我们,见危不救的“看客”们越来越多,社会道德滑坡和沦丧现象越来越严重,仅仅从道德上来唾骂谴责已不能很好地解决日趋突出的矛盾,再不加用法律手段来规制,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文明必将毁掉,这绝不是小事,不容小觑。在此基础上,本文先从一组见危不救的案例引出思考,再从见危不救的涵义入手,分析见危不救入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通过比较分析法对见危不救罪立法展开研究。本文加上引言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在引言部分例举了几个十分有代表性的见危不救的案例,引出道德与法律之争,点出有关见危不救在我国刑事立法上属空白区域,提出立法所要面临的问题,确定本文要研究见危不救入刑的主题。
  正文的第一部分对见危不救行为进行概述,介绍见危不救的定义,见危不救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及出现的原因,同时介绍我国学者对见危不救是否入刑的不同观点,并提出笔者赞成见危不救入刑的观点。
  正文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证见危不救入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从明确见危不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指出见危不救行为具有普遍性,和现实需要的紧迫性来论证;可行性从法理学中法的价值、法与正义、人权、秩序、法与社会、道德等找到可行的法理依据,再从刑法谦抑性来分析,最后认为司法困局不应成为见危不救的障碍,具有可行性。
  正文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例举的方式介绍我国古代见危不救的立法规定及国外见危不救的立法规定,及我国现行的立法状况,点明见危不救入刑有迹可循,有立法经验借鉴。正文第四部分着重分析见危不救罪的构成要件,分别从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四个方面详细分析,并通过借鉴国外立法确定罪名、对比国内相似立法确定法定刑,设计出见危不救罪的完整法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