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增能理论视角下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问题研究——以广西南宁市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
【6h】

增能理论视角下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问题研究——以广西南宁市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我国残障青年基本状况描述

2.扶持残障人士就业的两种模式

3.社会工作介入残障人士支持性就业的探讨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支持

1.核心概念

2.增能理论

(五)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文献法

二、南宁市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现状分析

(一)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南宁市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困境

1.南宁市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概况

2.支持性就业对象基本情况

3.南宁市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存在的问题

4.支持性就业阻碍因素

三、社会工作对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的增能干预及反思

(一)增能理论视角下支持性就业资源整合

1.支持性就业内容

2.支持性就业对象资源系统增能难度明显

(二)社会工作介入支持性就业的具体实践

1.残障青年就业潜能

2.残障青年个体的增能实践

3.家庭层面的增能实践

4.社会层面的增能实践

(三)社会工作对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增能干预的成效

1.个体层面

2.家庭层面

3.机构层面

4.社会层面

(四)总结与反思

2.个案管理在支持性就业过程必须具有灵活性

3.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必须清晰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增能干预过程能够有效提高残障青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技能

2.个案管理能够增强支持性就业对象资源的整合力度

3.完善的制度安排为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讨论

1.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本土化

2.健全残障人士社会保障制度

3.残障社会工作伦理困境解决方法

4.康复和教育服务推动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的开展

5.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制约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支持性就业的概念介绍到中国超过十年,近十年,不断有服务机构做支持性就业的尝试。由于受传统问题视角影响,之前的残障青年就业侧重于庇护性就业,忽略了残障青年的个性化需求。经过康复教育以及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残障青年具备就业的生理和技能条件,残障青年由于自身的肢体或者言语障碍,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残障青年就业支持成效。支持性就业通过适当的支持企业和残障人士,主张在开放、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打破了残障青年只能是家长和社会照顾的对象而没有就业能力的传统观念。增能理论以人为本,认为残障青年具有潜能,对残障青年“授渔”式的岗位安置和物质资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就业难题,甚至会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因此,对残障青年开展支持性就业更注重“授之以渔”式的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发展性支持,也更尊重个性化需求,提升残障青年个人能力。
  本研究基于增能理论视角,针对支持性就业现状,以广西南宁市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研究,从残障青年就业问题、扶持残障人士就业的两种模式、社会工作介入残障人士就业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运用包括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对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残障青年就业服务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残障青年就业面临的困境。通过服务中心的案例,探讨个案管理在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中的运用,并对社会工作者的增能干预进行分析,以促进社会工作服务在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中的发展。广西南宁市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主要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社会资源整合度低,社会工作者专业理念与实际服务的结合度弱三大现状。社会工作者在支持性就业过程中灵活链接和统筹社会资源,提升残障青年生活自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大部分家长也对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整体服务比较认可。但是,服务对象人际交往层面的增能不足以帮助服务对象处理开放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此外没有充分调动家庭和朋辈群体对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的力度。社会倡导和宣传活动使得社会大众在一定程度上接纳残障青年,但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提供就业支持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社会工作服务,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低,残障青年对政策法规的了解较少,维权意识薄弱。为了更好地改善残障青年的支持性就业现状,广西南宁市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增能理论为指导,运用个案管理的专业方法对残障青年的个体层面、人际交往层面以及社会层面进行增能干预,更多的尊重残障青年个人独特性,尊重服务对象的需求。社会工作者通过增能干预这一有效路径,灵活运用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方法,充分链接及统筹社会资源,唤醒残障青年维权意识,推进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的发展。研究发现增能干预过程能够有效提高残障青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技能,个案管理能够增强支持性就业对象资源的整合力度,完善的制度安排为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提供强有力保障。最后就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本土化、健全残障人士社会保障制度、康复和教育的有力开展推动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作出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