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动态外部性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6h】

动态外部性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外部性理论研究综述

1.2.1 外部性理论研究进展

1.2.2 “动态”的含义

1.3 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1.3.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演变历程

1.3.2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与差异度量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外部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内生外部性与经济增长

2.1.1 产业专业化、多样化与产业集聚

2.1.2 集聚与增长:局部溢出模型

2.1.3 竞争性与产业组织

2.1.4 市场结构的增长意义

2.2 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

2.2.1 市场潜能与引力模型

2.2.2 市场潜能的影响

2.3 集聚与市场潜能的关系探析

第三章 动态外部性视角的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化分析

3.1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现状

3.2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来源分解

3.2.1 Theil系数计算

3.2.2 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变化趋势

3.3 动态外部性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3.3.1 各种外部性指标体系及样本数据选取

3.3.2 专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3.3 多样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3.4 竞争性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关系

3.3.5 市场潜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计量模型设定与计算

4.1 模型估计方法

4.2 实证结果

4.2.1 静态估计结果

4.2.2 动态估计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展开▼

摘要

经济增长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集聚现象的发生。集聚带来各种外部性,包括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Porter外部性的存在及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除了探讨集聚的各种外部性外,还考虑了货币外部性(市场潜能)对产出的影响。结合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对各种外部性的增长意义进行理论分析后,选取数量指标分别度量各省市历年的几种外部性,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的描述分析。然后,在全国和各大地带层面分别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确定各种外部性的作用系数。外部性的动态影响用带有滞后期的回归模型体现。
   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
   (1)在1999-2004年间,我国总体经济差异呈变大态势,之后逐年缩小。地带间差异变化趋势与全国趋势相同,且是我国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从地带内差异方面来看,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对全国差异影响最大,同时,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全国总差异的形成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大地区内部差异变化不同,东部、中部地区变小,东北部、西部地区变大。
   (2)外部性的动态影响是存在的,且对产出的影响比静态外部性更大。总的来看,各种外部性对产出的影响可以持续到滞后三期,并且在的第三年时(滞后二期)影响达到最大。
   (3)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对产出的影响是非线性的。概括而言,各地都能获得较大的专业化正外部性,其中又以西部地区为最;东部地区能享受较高的多样化正外部性,而中西部地区反受其害。
   (4)Porter外部性对产出的影响也是非线性的。与其他学者观察到的结论类似,Porter外部性在相对落后地区具有正外部性,而在发达地区则体现为负效应。
   (5)市场潜能对促进产出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是引发要素流动产生积聚的一个潜在原因。但在模型中,市场潜能的效应比较微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