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低保救助中的失信行为防治机制研究——以广西灵山县为例
【6h】

农村低保救助中的失信行为防治机制研究——以广西灵山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研究意义

1.4.2 实践研究意义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1.2 社会信用的含义及低保救助失信行为界定

2.1.3 社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2.2 农村低保救助及社会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

2.2.1 农村低保救助的理论依据:福利国家及底线福利公平理论

2.2.2 社会信用管理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2.3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2.4 国内外低保救助失信行为治理的实践

2.4.1 国外低保救助失信行为治理的经验及启示

2.4.2 国内农村低保救助制度失信行为治理的实践

第三章 广西灵山县农村低保救助中的失信行为及成因分析

3.1 我国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现状

3.2 广西灵山县农村低保救助政策实施概况

3.2.1 广西灵山县农村低保救助政策实施概况

3.2.2 灵山县檀圩镇2015年低保对象核查工作情况

3.3 灵山县农村低保救助政策执行主体失信行为具体表现

3.3.1 政策执行者利用职权进行“人情保”、“关系保”

3.3.2 政策执行者利用职权谋取个人利益

3.3.3 政府将低保待遇作为解决其他工作难题的工具

3.4 灵山县农村低保救助政策适用主体失信行为具体表现

3.4.1 采取隐瞒家庭经济状况的手段骗保

3.4.2 虚领、冒领低保救助金

3.4.3 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后不主动退保

3.5 农村低保救助失信行为的危害

3.6 灵山县农村低保救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失信行为的成因

3.6.1 低保救助金及其附加福利较多

3.6.2 低保救助政策执行工作主体力量薄弱

3.6.3 低保工作经费缺乏

3.6.4 农村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难

3.6.5 农村低保准入退出机制不够完善

3.6.6 低保救助政策运行存在信息不对称

3.6.7 对失信行为的问责、惩罚力度不够

第四章 广西农村低保救助中的失信行防治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广西现行的农村低保救助中失信行为的防治机制

4.1.1 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申请受理审批流程

4.1.2 初步实现部门联动核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

4.1.3 为社会救助失信行为惩罚问责提供法律依据

4.2 现行农村低保救助中失信行为防治机制存在的问题

4.2.1 居民收入核对机制不够完善

4.2.2 对村、镇级申请受理主体权力限制不够

4.2.3 低保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

4.2.4 惩戒问责机制不够健全

4.2.5 未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信用体系

第五章 完善农村低保救助中失信行为防治机制的建议

5.1 完善低保救助失信行为预防机制

5.1.1 加大对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扩大宣传范围

5.1.2 规范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严格认定救助对象

5.2 加强农村低保政策本身的失信风险防控

5.2.1 不断调整完善农村低保救助政策

5.2.2 弱化农村低保附带福利对“退保”的影响

5.2.3 合理确定救助标准,优化低保救助方式

5.3 加强对政策执行和适用主体失信行为防治

5.3.1 配足配强低保救助工作人员队伍

5.3.2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低保救助工作人员工作能力

5.3.3 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低保工作者及民众的思想素质

5.3.4 引导低保对象就业,减少低保福利依赖

5.4 健全低保救助监督考核机制

5.4.1 完善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5.4.2 规范低保救助经办人员权力运行

5.4.3 严格开展低保救助工作绩效考核监督

5.5 严格落实惩戒问责机制

5.5.1 落实低保对象骗保等失信行为的惩罚措施

5.5.2 强化低保救助政策执行主体的问责

5.5.3 开展社会救助信用体系建设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内容和方法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实施到目前的日趋成熟、规范,农村低保救助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困难,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脱贫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过程当中,存在的低保对象骗保、福利依赖问题不容忽视,作为政策执行者的部分政府部门、低保工作者也利用手中职权为他人或个人谋取利益,变通执行政策,出现了一系列的失信行为,导致农村低保制度运转效率低下,救助成本的提高和国家资源的浪费,对公平正义构成了直接挑战。当前已有不少学者针对农村低保政策的规范与完善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但以往的研究很少有从政策执行有效性的视角对农村低保政策执行者和政策适用主体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失信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较为完善的农村低保救助失信行为防范机制。在当前社会掀起信用体系建设的热潮下,对低保救助失信行为及其成因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规范农村低保政策运行,提高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对农村低保政策运行中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低保对象等行为主体的的失信行为及现行的防范机制进行了研究。
  通过分析广西灵山县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现状及走访低保对象、低保工作人员、村干部,结合理论工具进行综合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四个观点:第一是农村低保失信行为广泛存在,且政策执行者与政策适用者存在的失信行为不尽相同。政策执行者的失信行为主要体现在“关系保”、“人情保”、谋取个人利益、为解决工作难题变通执行政策。政策适用主体的失信行为则表现在骗保、福利依赖等。第二是低保救助失信行为的广泛存在主要是因为低保政策本身附带的福利较多,低保政策执行工作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欠缺,农村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难,低保准入退出机制不够完善,政策执行主体上下级之间、政策执行主体与政策适用主体之间均存在信息不对称,对低保失信行为的惩罚、问责力度不够。第三是当前的农村低保失信行为防范机制存在居民收入核对机制不够完善;对村、镇级申请受理主体权力限制不够;低保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监督问责机制不够健全;未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信用体系等问题。第四是要从完善低保救助失信行为预防机制;加强农村低保政策本身的失信风险防控、对政策执行和适用主体失信行为防治;健全低保救助监督考核机制;严格落实惩戒问责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失信行为防范机制,推动农村低保规范化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