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控制权配置差异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动机及效果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家化为例
【6h】

控制权配置差异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动机及效果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家化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1.2.1 股权激励相关文献回顾

1.2.2 控制权配置相关文献回顾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和局限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局限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股权激励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 股权激励概念

2.1.2 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2.2 控制权配置理论基础及分类

2.2.1 控制权配置理论基础

2.2.2 控制权配置类型划分

第三章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方案介绍

3.1 上海家化基本情况

3.2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方案具体情况

3.2.1 第一套股权激励方案

3.2.2 第二套股权激励方案

第四章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动机及激励效果

4.1 两套股权激励方案对比分析

4.1.1 激励对象范围扩大

4.1.2 考核指标相对宽松

4.1.3 授予数量大幅减少

4.2 两套股权激励方案动机分析

4.2.1 第一套股权激励方案的动机分析

4.2.2 第二套股权激励方案的动机分析

4.2.3 两套股权激励方案动机差异分析

4.3 两套股权激励方案效果分析

4.3.1 第一套股权激励方案的效果分析

4.3.2 第二套股权激励方案的效果分析

4.3.3 两套股权激励方案效果差异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5.2.2 完善公司外部制衡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股权激励被广泛用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中国上市公司对这一制度的运用也越来越正式和规范。而在现代公司内部,已经基本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权分立的治理模式,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层之间控制权配置对公司股权激励设计动机以及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等情况及国内外文献综述。随后对股权激励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控制权配置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在案例分析中,以民营化后的上海家化为例,纵向对比了在控制权存在差异的背景下,两套股权激方案的具体条款设计、激励动机和激励效果的差异,希望通过该案例探究控制权配置差异对于股权激励设计动机及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家化董事会结构处于独立,内部出现权力的制衡,经理层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不由大股东控制时,股权激励条款设计更为合理,从动机上来讲,体现出比较强的激励性,从结果来看,对于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也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作用。反之,当大股东对董事会有较高的控制权,总经理由大股东直接任命且两职合一时,其股权激励具有较强的福利色彩,市场反应也较为一般。基于此,本文就如何提升股权激励的激励作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