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东省乡村发展空间差异与道路建设相关性研究
【6h】

广东省乡村发展空间差异与道路建设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1章研究综述

1.1相关概念界定

1.1.1乡村

1.1.2交通基础设施

1.1.3乡村交通网络

1.2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空间差异研究

1.2.2乡村发展研究

1.2.3交通基础设施与乡村发展研究

1.2.4国外研究评述

1.3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3.1空间差异研究

1.3.2乡村发展研究

1.3.3交通基础设施与乡村发展研究

1.3.4交通经济带研究

1.3.5国内研究评述

1.4小结

第2章研究设计

2.1研究背景与意义

2.1.1研究背景

2.1.2研究意义

2.2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研究内容

2.2.2研究方法

2.3研究区域

2.4研究框架

2.5资料来源与评价

第3章广东省乡村发展区域差异特征

3.1指标体系与分析方法

3.1.1指标体系

3.1.2分析方法

3.2广东省乡村社会经济特征变化分析

3.2.1 1980年乡村发展实力分析

3.2.2 1985年乡村发展实力分析

3.2.3 1990年乡村发展实力分析

3.2.4 1995年乡村发展实力分析

3.2.5 2000年乡村发展实力分析

3.2.6 2005年乡村发展实力分析

3.3本章小结

第4章广东省道路交通设施发展特征

4.1广东省道路交通特征概况分析

4.1.1道路网规模和密度

4.1.2道路网等级结构

4.1.3道路网质量特征

4.1.4道路网分布特征

4.2典型市县道路网空间结构演进解析

4.2.1乡村经济优势地区路网解析

4.2.2乡村经济一般地区路网解析

4.2.3乡村经济较差地区路网解析

4.3本章小结

第5章广东省乡村道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5.1道路设施对乡村发展影响机制分析

5.2广东省乡村道路密度时空变化特征

5.2.1 1995年各市乡村道路密度特征分析

5.2.2 2000年各市乡村道路密度特征分析

5.2.3 2005年各市乡村道路密度特征分析

5.3广东省道路建设与乡村经济格局相关评价

5.3.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3.2相关性分析

5.3.2回归分析

5.4市县路网密度与经济相关性分析

5.4.1不同等级市县路网与经济相关分析

5.4.2不同地域市县路网与经济相关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6章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6.1研究结论总结

6.1.1关于乡村经济差异变迁的时空特征

6.1.2关于乡村道路设施特征的时空变迁

6.1.3关于乡村经济发展与道路建设相关性

6.2讨论以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一直保持在全国前三地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社会历史的原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区域差异扩大,而在区域差异逐步扩大的形势下隐藏的是乡村经济的不平衡。 本文首先分析1980~2005年广东省乡村经济差异的时空变迁,解析6个阶段中乡村经济中心的变换动态。研究得出在25年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珠三角地区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好,工业化进程快,一直都处于广东省乡村经济的领先地位;粤东地区毗邻发展优越的珠三角东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受到太多珠三角经济的辐射,农村经济发展日趋没落;粤北地区是广东省的最内陆地区,80年代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发展的春天”,进入90年代后,随着广东南部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加快,发展势头有所减缓,但在2000年超越珠三角地区,成为世纪之交时农村发展最具实力地区,由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不具有发展优势,随后经济实力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初局面;粤西地区在80年代与粤东地区发展较为类似,进入90年代后高速发展,发展势头一举超越粤东,并稍稍领先粤北地区,整体经济成为广东省第二的区域。 在分析区域道路建设过程中,通过选择道路密度指标,回顾1995年以来广东省道路密度变迁。研究得出,中部珠三角地区道路密度水平较高,其次是粤西,随后是粤东以及粤北两地。珠三角地区又以中部的东莞和佛山两地道路密度最优,并呈现出向四周的同心圆扩散模式;粤西地区以茂名市区、化州、电白一线为核心,向东北和西南两翼扩散;粤东地区以潮汕地区为核心,呈扇形结构向北部扩散;粤北地区以英德、乳源和乐昌一线为中心,向两侧逐级递减。值得注意的是,在粤西和粤北的交接地带,整体的道路网密度较为落后,显现出一条“真空”地带,后来随着粤北中部地区道路建设的加强,形势有所缓建。 文章最后对道路密度与乡村经济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回归方程。在对不同区域进行分析比较中发现,城市化率普遍与道路密度正相关,中间等级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呈正相关,与农业结构(种植业比重)呈负相关,尤其在低等级地区,道路密度的影响作用要大于高等级地区,但是对于第六等级市县(大多数是市辖区),道路建设对于城市化率和人均工业总产值影响较为显著,对于农业经济指标则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这与城市市区主要以工业为主有较大联系。就不同区域乡村地区而言,四大经济区道路密度普遍呈现出与城市化率、农业产值呈正相关、与耕地面积、种植业比重呈负相关;其中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道路密度还有利于提高人均纯收入;在粤西和粤北地区对乡村工业化进程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