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州市天河区区级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现状分析
【6h】

广州市天河区区级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现状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研究背景

1.1概念辨析

1.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原则的研究[5][6]

1.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现状

1.4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对策的研究进展

1.5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1.6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研究方法

2.2调查质量控制措施

2.3研究范围

2.4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研究结果

3.1手术切口类型构成

3.2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况

3.3院内感染影响因素情况分析

第四章讨论

4.1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现况讨论

4.2手术科室医生选择抗菌药物品种的现状及讨论

4.3临床医生对无菌操作的顾虑

4.4临床医生对预防用药原则认识不够

4.5合理用药影响因素分析

4.6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对院内感染的影响

4.7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预防应用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1.研究背景: 自从1935年第一个磺胺药应用于临床和1941年青霉素问世以来,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其在应用过程中却出现了毒副作用、过敏反应及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而抗菌药物的滥用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感染,不合理用药不仅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也促使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难治性感染和二重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增加。 本课题通过对天河区级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现状调查,对规范天河区基层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出综合管理措施,从而提高基层医院合理用药水平和细菌性治疗水平,减少耐药菌的出现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2.研究目的: 了解天河区区级医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对比分析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对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通过现状调查发现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存在的问题,为基层临床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管理部门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提供依据。 3.材料与方法: 3.1研究方法 ①调查表的设计: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的规定和要求,并结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制定围手术期病人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调查表。 ②调查方法:调查由研究者组织人员实施,收集两家区级医院2006.07-2008.07I、II类切口手术的病历480份,填写围手术期病人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调查表。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设计好的格式录入EXCEL表格,再转入SPSS13.0操作系统,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频数、构成比的计算;用x2检验统计分析组间差别,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3.2调查质量控制措施 查阅2006.07-2008.07所有外科手术病历,严格按照病例入选标准选取。按照调查表内容、病例入选标准及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对参加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认识,减少调查员偏倚。严格按照调查表记录调查内容,避免遗漏。 3.3资料分析与统计 ①资料的整理和录入:对调查表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录入EXCEL表格。 ②制定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标准,判断所收集病例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性,并对患者年龄、结算方式、手术时机(急诊/择期)、基础疾病对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③院内感染的因素分析研究的危险因素包括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合理性情况、手术患者是否有导管介入(侵袭性操作)及患者年龄等,用Logistic回归综合分析各因素与术后院内感染的关系。 4.结果: 4.1抗菌药物应用现状 所调查病例种,共有I类切口258个、II类切口222个。所有病例都预防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被使用抗菌药物有9大类38个品种,抗菌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硝基咪唑类药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术前用药占38.12%,各类切口术前2小时内给药的占18.33%,术前1天给药的占10.42%,术前超过1天给药的占9.38%。调查所有病例中单一用药的病例有242例占50.42%,2联使用的病例203例占42.29%,3联使用的占7.08%,3联以上使用的占0.21%。术后用药在2天以内的占10.62%,术后用药在3-7天的占48.75%,术后用药超过7天的占40.63%。两家医院I类切口手术平均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约为7.67天,II类切口手术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平均约为8.65天。 4.2抗菌药物合理预防应用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 综合评价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率为42%。通过分析合理用药的影响因素发现,患者的年龄、结算方式、手术时机(急诊/择期)、有无基础疾病都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公费治疗、急诊手术以及有基础疾病均可能使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率升高。 4.3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组医院感染率高于合理用药组(P=0.009)。单因素分析发现,对照组与病例组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是否合理、抗菌药物是否联用、术前给药时机、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数和天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患者的年龄因素及术后是否有导管置入(侵袭性操作)都对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 5.讨论 5.1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 存在用药档次高、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联合用药普遍、预防用药指征不明确、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术前给药时机不正确等问题。 5.2合理用药的因素分析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结算方式为公费、急诊手术以及患者有基础疾病都会增加不合理用药率。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自身因素,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 5.3抗菌药物合理性与院内感染综合评价 抗菌药物应用是否合理对医院感染影响的研究发现,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合理组与不合理组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合理应用组术后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合理应用组。可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预防院内感染作用重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还能尽量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降低医疗费用。 5.4院内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在对患者年龄、手术是否有置入导管(侵袭性操作)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都与院内感染相关。高龄(>60岁)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增高;导管置入(侵袭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由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抗菌药物治疗成了外科术后病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5.5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预防应用的改进措施 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加强医院制度管理;重视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地位;重视和加强临床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改变观念,消除顾虑,建议医院建立层流净化手术室,改善手术室环境,满足无菌手术的环境要求,将术中环境污染的机会降到最低,为临床医生打消顾虑提供了客观保障。 6.结论: 6.1预防用药现状 2006年7月-2008年7月天河区区级医院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用药档次高、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联合用药普遍、预防用药指征不明确、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术前给药时机不正确等问题。综合评价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率为42%。 6.2合理用药因素分析 通过对合理用药的相关因素分析,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结算方式为公费、急诊手术以及患者有基础疾病都会使不合理用药率升高。 6.3院内感染因素分析 除了高龄患者及手术的侵袭性操作会增加院内感染的危险性,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也能导致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6.4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率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控制手术患者抗菌药物滥用现状,对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医疗质量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