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董事会结构的决定因素
【6h】

董事会结构的决定因素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图表目录

引言

1.研究背景和意义

2.研究的框架

3.研究的方法

4.研究的创新之处

5.研究的难点

6.研究的内容

第1章 文献综述与评价

1.1 国外文献回顾及评价

1.2 国内文献回顾及评价

第2章 理论依据及假设的建立

2.1 运行规模假说及相应的假设提出

2.2 监管假说及相应的假设提出

2.3 谈判假说及相应的假设提出

2.4 制度假说及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假设

第3章 样本、变量及研究设计

3.1 样本与数据

3.2 变量的定义及指标的选取

3.3 研究设计

第4章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相关性分析

第5章 回归分析及实证结果

5.1 董事会规模的决定

5.2 独立董事比例的决定

第6章 稳健性检验

6.1 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各假说中提取主成分因素

6.2 用主成分因素对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进行回归分析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言

展开▼

摘要

董事会结构如何响公司行为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经常关注的问题,然而关于董事会结构的决定因素上的研究仍然很少。如果我们仅仅研究此类问题而不考虑董事会结构的决定因素时,可能忽略其中最根本的经济本质。因为董事会的行为与形成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我们对现行公司治理状况分析之前,有必要对市场力量如何形成这种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首先,本文从公司的规模和公司经营的复杂性角度出发,来分析其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即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随着公司规模、公司复杂度的增大而增大。
   其次,本文从公司的特殊利益、公司的监管成本和经理的影响力这三方面出发,分析这三个因素对于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即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规模是公司特殊利益和公司监管成本两者之间权衡的结果。然而因为2001年中国证监会才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特殊利益、公司监管成本及经理的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最后,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给公司治理环境带来的变革进行分析,认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的治理环境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监管成本,但是总体公司治理环境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总之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司的经营环境、公司的管理队伍及制度因素都能帮助解释董事会结构中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的变化。尽管一些董事会结构的变化无法解释,这可能与一些特殊的因为有关,从而会影响到一些个别的董事会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