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流浪乞讨人员多元化救助体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6h】

流浪乞讨人员多元化救助体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分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州市城市流浪乞讨的现状

第一节 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市民群众的态度

第三节 流浪乞讨人员呈现特点

第四节 流浪乞讨人员泛滥的原因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加强政府救助力度

第一节 加快社会发展

第二节 鼓励慈善机构参与救助

第三节 鼓励个人参与救助

第四节 大力发展社会工作

第四章 加强救助机构建设

第一节 明确流浪乞讨人员的主体性

第二节 完善政策法规

第三节 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类救助

第四节 引入心理疏导和矫正

第五节 加大职能部门工作合力

第六节 建立社会救助管理网络

第七节 树立服务理念

第五章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国内外经验借鉴

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优势

第四节 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阻碍

第五节 引入非政府组织后的设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取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在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但是,《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并没有达到减少流浪乞讨人员的预期效果。相反,广州街头上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不断增多,并呈现出乞讨方式多元化,乞讨人员职业化、团体化,经常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等特点,对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现行的救助管理制度体制单一、救助方式单一、管理模式滞后、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缺乏等因为,使得救助工作针对性不强、救助水平不高。因此,我们必须寻求更多和更有效的救助途径和救助措施,实行多元的救助体制,去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要从政府、救助机构、社会三个层面去施行,在注重政府救助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民间救助力量,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救助工作格局。从政府层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减少城乡二元分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救助机构层面,要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救助站的建设,不断更新救助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切实解决好流浪乞讨人员吃、住、返乡等现实问题。要注重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和思想教育,积极劝导他们放弃流浪乞讨,重回社会。从社会层面,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专业程度高,工作方式灵活,贴近弱势群体等特点。只有充分发挥好这三个层面的力量和作用,才能有效地形成一个多元的救助体制,更好地治理流浪乞讨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