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星形细胞瘤(WHOⅡ)的生存预后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6h】

星形细胞瘤(WHOⅡ)的生存预后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星形细胞瘤(WHO Ⅱ)的生存期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功能相关评分系统评价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星形细胞瘤(WHOⅡ)的生存期分析
   目的:分析星形细胞瘤(WHOⅡ)的临床生存期。
   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且病理确诊为星形细胞瘤(WHOⅡ)的132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与患者或其家属取得联系,以获取患者的生存资料及预后相关因素的信息,采用Life-Table法及Kaplan-Meier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32例患者中男78例,女64例,男女比为1.69∶1;平均年龄为36.1±15.5岁(1-82),中位数为35岁。成功随访患者124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3.2±22.7个月(1-88),中位数为45.5个月,在观察期中出现死亡的患者43例。本研究中星形细胞瘤(WHOⅡ)的3年及5年总体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8%、60%,总体生存期为63.38±3.05个月,其95%置信区间为(57.40,69.35),中位数69.2个月。按照患者的年龄对患者资料进行筛选,大于15岁小于等于65岁的患者组的3年及5年总体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2%、68%,总体生存期为66.25±2.95,其95%置信区间为(60.48,72.03),中位数84个月。按照患者的肿瘤定位予其分组,肿瘤位于幕上组的3年及总体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8%、59%,总体生存期为63.99±3.14,其95%置信区间为(57.84,70.13),中位数84个月;肿瘤位于幕下患者组的3年及5年总体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0%、42%,总体生为56.33±9.46,其95%置信区间为(37.79,74.87),中位数68个月。
   结论:本研究提示星形细胞瘤(WHOⅡ)的总体预后较好,且15~65岁组预后优于总体组,幕上组预后优于幕下组。
   第二部分星形细胞瘤(WHOⅡ)预后相关因素的Cox回归多因素风险分析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WHOⅡ)的预后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且病理确诊为星形细胞瘤(WHOⅡ)的132例患者临床资料,排除小于等于15岁的患者及大于65岁患者的资料,排除幕下患者的资料。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与患者或其家属取得联系,以获取患者的生存资料及预后相关因素的信息。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103例患者中,总体生存期均数为64.55±3.24,其95%置信区间为(58.19,70.90),中位数为8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最大直径、功能分区、肿瘤强化、首发症状到首次接受治疗时间、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化疗等因素对总体生存期有显著影响,(P<0.05);而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坏死、首发症状及术后放疗等因素对总体生存期的影响不显著,(P>0.05)。采用Kaplan-Meier法对单因素分析中提示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小于等于6cm的患者,生存期均数为71.65±4.03个月,大于6cm的患者为60.21±4.50个月;肿瘤位于功能区的患者,生存期均数为48.87±5.32个月,位于非功能区的患者为69.94±3.31个月;肿瘤存在局灶性强化的患者,生存期均数为57.85±4.51个月;不存在局灶性强化的患者为72.84±4.30个月;肿瘤首发症状到首次接受治疗时间小于等于6个月的患者,生存期均数为75.25±3.73个月,大于6个月的患者为60.43±4.10个月;肿瘤全切除的患者,生存期均数为78.22±5.35个月,近全切除的患者为64.72±4.90个月,次全切除的患者为60.15±5.64个月,部分切除的患者为30.93±5.26个月,仅行肿瘤活检的患者为3.00±0.00个月;其中,行Pairwise Comparison检测结果提示:肿瘤全切除术患者生存期比近全切除的患者显著延长,卡方值为4.35,(P<0.05,>0.01);近全切除的患者与次全切除患者的预后无统计学差别,卡方值为0.44,(P=0.507);次全切除的患者比部分切除患者的生存期有显著性的延长,卡方值为22.02,(P<0.01)。进行足疗程规则术后化疗的患者,生存期均数为81.64±3.08个月,行不规则术后化疗的患者为54.90±4.83个月,未行术后化疗的患者为36.95±4.95个月;其中,进行足疗程规则术后化疗的患者生存期比行不规则术后化疗的有显著的延长,卡方值为15.17,(P<0.01);行不规则术后化疗的患者与未行术后化疗的无统计学差别,卡方值为1.20,(P=0.274)。分别将上述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提示:以上6个预后相关因素中有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化疗与总体生存率显著相关。其中术后化疗的相对危险度为3.235,术后化疗情况每上升1级则死亡的风险增加2.235倍;手术切除范围的相对危险度为2.675,手术切除范围每提高1级,死亡风险增加1.675倍。
   结论:本研究提示:肿瘤最大直径大于6cm、位于功能区、肿瘤强化、首发症状到首次接受治疗时间大于6个月、手术切除范围未达肿瘤全切及术后未接受规范化疗的星形细胞瘤(WHOⅡ)患者预后较差;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规范化疗对肿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影响最大,其中以肿瘤全切除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最佳;术后接受规范化疗的总体生存期明显优于不规则化疗或未行化疗者。
   第三部分功能相关评分系统对星形细胞瘤(WHOⅡ)的预后的影响评价
   目的:评价三个功能相关评分系统,KPS、CCI以及FIM用于评价我国星形细胞瘤(WHOⅡ)患者预后的准确性。
   方法:资料收集,同第二部分。分别利用KPS、CCI及FIM评分系统,根据每名患者的入院情况与其进行评分,再依据评分结果将患者进行分组。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与患者或其家属取得联系,以获取患者的生存资料及预后相关因素等信息。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在本研究的103例患者中,采用Cox回归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PS、CCI及FIM等因素对总体生存期均有显著影响,P<0.01。采用Kaplan-Meier法对单因素分析中提示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分值大于等于80的患者,生存期均数为78.15±2.76个月,小于80的患者为28.13±3.70个月;CCI评分分值小于等于4的患者,生存期均数为74.08±3.04个月,大于4的患者为27.81±4.44个月。FIM评分分值大于等于80的患者,生存期均数为75.06±2.93个月,小于80的患者,其总体生存期均数为24.16±4.28个月。再在P<0.05水平,把KPS、CCI及FIM3个因素纳入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以上3个预后相关因素中有KPS及CCI与总体生存率显著相关。其中KPS评分值的相对危险度为7.629,KPS评分值小于80的患者比起大于等于80的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6.629倍;CCI评分值的相对危险度为2.591,CCI评分值大于4的患者比起小于等于4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1.591倍。此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KPS与CCI相结合能较好的预测星形细胞瘤(WHOⅡ)的预后,其中KPS评分值高于80且CCI评分值小于等于4的患者的预后最好,KPS评分值高于80、CCI评分值大于4的患者的预后其次,比起前者死亡风险增加1.591倍,KPS评分值低于80、CCI评分值小于等于4的患者的预后再次,比起第一类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6.629倍,而KPS评分值低于80且CCI评分值大于4的患者的预后最差,比起第一类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18.767倍。
   结论:KPS、CCI及FIM三个功能相关评分系统均可单独用于星形细胞瘤(WHOⅡ)术后死亡风险的预测。若三者结合起来,则能更好的对星形细胞瘤(WHOⅡ)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其中,以KPS与CCI相结合的预测可靠性最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