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与IL-6基因多态性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影响及交互作用
【6h】

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与IL-6基因多态性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影响及交互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主要中英文缩略语

声明

第1章 前言

1.1膳食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影响

1.2膳食脂肪酸的摄入评价

1.3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核心的发病机制

1.4 IL-6基因多态性对AS危险因素的影响

1.5本课题提出依据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2实验设备和试剂

2.3研究内容与方法

2.4资料统计处理

第3章 结果

3.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膳食脂肪酸摄入情况

3.3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比情况

3.4血压、血脂及颈动脉IMT水平

3.5 IL-6-572C/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

3.6膳食脂肪酸摄入量与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的相关性分析

3.7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与AS危险因素

3.8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与AS危险因素

3.9 IL-6-572C/G基因多态性与AS危险因素的关系

3.10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与IL-6-572C/G基因多态性对AS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3.11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与IL-6-572C/G基因多态性对AS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第4章 讨论

4.1 n-6/n-3脂肪酸比值与AS危险因素

4.2 n-6/n-3脂肪酸比值与IL-6-572C/G基因多态性对AS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4.3课题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AS炎症机制为切入点,重点研究n-6/n-3脂肪酸比值和IL-6基因多态性对血压、血脂及颈动脉IMT的独立作用和交互作用,探讨膳食脂肪酸通过调节炎症反应防止AS的可能机制,从而为其易患人群和普通人群的主要易患因素的早期筛选、预防、监测及制订早期的膳食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营养与慢性病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资料积累。
   研究目的:
   1确定广州地区40~65岁人群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与AS危险因素的关系。
   2探讨IL-6基因多态性与AS危险因素的关系。
   3探讨膳食及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与IL-6基因多态性对AS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一项横断面调查,在广州市两个社区招募40~65岁居民约1000人,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调查。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年龄40~65岁;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严重肥胖及其它严重的代谢性疾病,无心血管、肾脏、肝脏等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未服用影响血脂代谢的药品和保健品;无知晓的血压、血脂异常。
   膳食评价
   使用量化的食物频数问卷调查研究对象过去1年的饮食情况。
   指标检测
   标准方法检测身高、体重、血压等。Hitachi7600-010 automatic analyzer检测血脂4项和血糖;使用Technos MPX DU8型超声仪检测颈总动脉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用天根公司的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抽提基因组DNA,然后运用PCR-LDR技术检测IL-6-572位点基因多态性;用气相色谱仪检测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
   资料分析处理
   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所有调查问卷均经双人重复录入数据库。
   数据库的膳食资料导为Excel表格,据“食物摄入量=摄入频率×每次进食量÷周期所含天数”计算日均食物摄入量,以g/d或ml/d的方式表示。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能量摄入量=食物摄入量×单位食物能量含量”,“营养素摄入量=食物摄入量×单位食物营养素含量”。每天的人均用油量根据“每月家庭总用油量÷30÷平均每天用餐人次”来计算;根据全年选用食用油的品种和构成比计算食用油提供的脂肪酸。
   实验数据用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for Windows11.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1)计量资料的描述使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
   (2)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不同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及不同IL-6基因型对血压、血脂和颈动脉IMT影响的差异。校正性别、年龄及其他混杂因素后,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n-6/n-3脂肪酸比值和不同IL-6基因型之间对血压、血脂和颈动脉IMT的交互作用。
   (3)基因频率采用基因分数法计算,基因型是否符合Handy-Weinberg平衡定律及组间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1.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1133人参与初筛,有995人进入研究。
   2.膳食能量及脂肪酸摄入
   3.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比
   本研究共检测到16种红细胞膜脂肪酸,约占红细胞膜总脂肪酸的90%。与膳食中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及构成不同,红细胞膜n-6/n-3 PUFA比值平均为(2.71±0.98):1。此外,n-3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存在男女差异,男性的红细胞膜ALA和DHA构成比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的红细胞膜EPA和DPA构成比高于男性。
   4.血压、血脂及颈动脉IMT水平
   研究对象中,男性对象的舒张压,TG显著高于女性对象。
   5.IL-6-572C/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
   IL-6启动子区域-572位点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C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是0.771,G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0.229。各基因型年龄,BMI,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膳食脂肪酸摄入量及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比组间无显著差异。
   6.膳食脂肪酸摄入量与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的相关性分析
   膳食脂肪酸摄入量与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膳食n-3 PUFA摄入量与红细胞膜n-3 PUFA构成比以及膳食n-6/n-3脂肪酸比与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构成比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74和0.129。膳食ALA,EPA及DHA摄入量与红细胞膜ALA,EPA及DHA构成比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1,0.255及0.337。
   7.n-6/n-3脂肪酸比值与AS危险因素
   按三等分法将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分成高、中、低3个水平组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状况,膳食能量摄入后,比较n-6/n-3脂肪酸比值大小对血压、血脂及IMT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越高,其收缩压、TC和IMT水平就越高,线性趋势显著。而舒张压、HDL、LDL及TG未见上述线性趋势。
   按三等分法将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分成高、中、低3个水平组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状况、膳食能量摄入后,比较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大小对血压、血脂及IMT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越高,血压、TC和IMT水平则越高,线性趋势显著。LDL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显著,两两比较发现,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中组和高组的LDL水平均高于比值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IL-6-572C/G基因多态性与AS危险因素
   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发现,两基因型组间TG、HDL水平不存在差异;而血压、TC、LDL及IMT水平两个基因型组间差异显著,即C/C纯合子个体的血压、TC、LDL及IMT水平均高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
   9.n-6/n-3脂肪酸比值与IL-6-572C/G基因多态性对AS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与IL-6-572C/G基因多态性对血压和IMT水平存在交互作用。就血压而言,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越高,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则越高,线性趋势显著,而C/C纯合子组,不同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组的血压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为中或低水平时,两个基因组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即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C/C纯合子个体。就IMT而言,C/C纯合子个体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越高,IMT水平则越高,线性趋势显著,而G等位基因携带者,不同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组的IM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分别为高、中或低水平时,两个基因组间的IMT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即C/C纯合子个体的IMT显著高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
   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与IL-6-572C/G基因多态性对血压、LDL及IMT水平存在交互作用。对于血压和LDL,G等位基因携带者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越高,血压和LDL水平则越高,线性趋势显著,而C/C纯合子组,不同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各组的血压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分别为中或低水平时,两个基因组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即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C/C纯合子个体。对于IMT,C/C纯合子组中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越高,IMT水平则越高,线性趋势显著,而G等位基因携带者,不同红细胞n-6/n-3脂肪酸比值组的IM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分别为高、中或低水平时,两个基因组间的IMT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即C/C纯合子个体的IMT显著高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
   结论:
   1、广州市40~65岁居民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平均约为30∶1;该比值<17.40∶1的人群有较低的血压,TC及IMT。
   2、广州市40~65岁居民IL-6-572C/G基因多态性,C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是0.771,G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0.229。
   3、与G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C/C纯合子个体具有较高的血压、TC、LDL及IMT水平,提示C/C纯合子个体罹患AS的风险可能较高。
   4、膳食及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与IL-6-572C/G基因多态性对血压、LDL及IMT水平存在交互作用。即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17.40∶1可改善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压及LDL水平以及改善C/C纯合子个体的IMT水平,从而降低其罹患AS的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