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环境营建视角下的宜居城市行动探索——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为例
【6h】

环境营建视角下的宜居城市行动探索——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本次研究的进步之处

1.3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2章:中西方宜居城市研究进展与反思

2.1宜居城市的思想渊源

2.2中西方宜居城市研究现状概述

2.3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概述

2.4中西方宜居城市研究进展述评及反思

第3章:环境营建视角下的宜居城市研究框架再构建

3.1环境营建领域关于宜居的若干理论梳理

3.2当代宜居城市建设的内涵及特质

3.3以“人”为核心的宜居理念构建

3.4环境营建视角下城市宜居建设的关注要点

3.5环境营建视角下城市宜居建设的本地化策略

3.6小结

第4章:城市宜居建设本土化策略的实践探索——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为例

4.1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区域情况研判

4.2问题导向——云浮市中心城区宜居城市建设优势与挑战

4.3需求导向——云浮市中心城区宜居城市建设居民需求调查分析

4.4“本土化集群”的选取——云浮市中心城区宜居城市建设的行动落脚点

4.5云浮市中心城区宜居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第5章:宜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5.1宜居城市建设——城市生活质量提升行动的抓手

5.2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5.3中国明日宜居城市建设展望

参考文献

注 释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自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以来,作为对工业化时期城市“物化”发展的反思,“宜居城市”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全国已有100多座城市先后提出了构建“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各类“宜居城市”排行榜也层出不穷,“宜居城市”成为转型期中国新的城市理想。
   然而,与“宜居城市”在理念上不断获得推崇与认同的情形相反,在行动层面,开放复杂巨系统下的宜居城市建设却面临“难以落地”的尴尬:理论研究长期滞留于概念体系的斟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也日益出现“一刀切”、复杂化的不良倾向。作为一个以应用为导向的概念,“宜居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长期脱节,必将不利于“宜居城市”良好理念的根植,而仅仅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又一空洞的政治口号。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宜居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衔接的客观现实,尝试进行宜居城市行动层面的探索。通过文献追踪、实证研究、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提出了“宜居城市”实践层面的“本土化集群”行动模式,并借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实例加以检验反思,力求立足区域与本土,探寻中国城市“宜居”建设实践的出路与导向。
   研究发现,在全球化时代,城市的“宜居”建设已日益关系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未来的发展潜力,“宜居”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与唯一的蓝图,但却应当牢牢抓住“本土化”这个核心要素。本文所提出的“本土化集群”实践模式为城市宜居建设行动落脚点的选取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本土化集群”模式遵循“问题导向——需求为先——本土策略”的三位一体分析方法,通过对城市“宜居”现状问题的深入发掘明确建设行动所需优化提升的方向,结合针对城市不同主体的“宜居”需求调查,使行动方向充分满足“人本”的切实需求。继而在前两步骤分析所得的“宜居”建设综合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城市的“本土化”特质寻找最终的实践方式,以使城市的“宜居”建设彰显个性特质,成为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居的城市建设应在充分尊重人性化的理念基础上进行,在营造建设中应时刻秉持系统化、动态化、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环境营建视角下,城市的“宜居”建设可着重从交通出行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场所系统以及景观环境风貌等四个方面出发,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物化”营建,在满足居民城市宜居生活最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以物质建设为“触媒”,为城市宜居“软环境”构建提供良好的孵化基础与开展空间,以达到宜居建设“物质”与“精神”的双赢。
   总体而言,在环境营建视角下,未来中国的宜居城市建设行动可以着重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明确城市定位,找准发展方向;2)寻找本土化因子,落实行动抓手;3)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及历史文化保护,营造人性尺度的生活场所空间;4)增强公众参与,建立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市民社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