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6h】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终极控制权理论的发展

2.1.2 终极控制权存在形式

2.1.3 终极控制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终极控制权存在形式

2.2.2 终极控制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2.3 文献研究评价

第3章 终极控制权对财务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所有权

3.1.2 控制权和终极控制权

3.1.3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3.1.4 公司财务绩效的衡量

3.2 理论基础

3.2.1 契约理论

3.2.2 委托代理理论

3.2.3 相关利益者理论

3.3 理论分析

3.3.1 终极控制人控制公司的实现方式

3.3.2 金字塔控股结构

3.3.3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激励效应

3.3.4 利益侵占和控制权私人收益

3.3.5 政府行为对终极控制权的影响

第4章 终极控制权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及数据来源

4.2.2 指标的选取和解释

4.2.3 研究模型的设计

4.3 实证结果与讨论

4.3.1 描述统计量

4.3.2 相关性检验

4.3.3 多元回归分析

4.3.4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控股公司的对比分析

4.3.5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

5.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20世纪末,La Porta等人在“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方面进行开创性的研究以来,终极控制权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存在的许多不规范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终极控制权效应的反映。终极控制人对公司的控制具有隐秘性和复杂性,为其关联交易、利润转移、掏空公司资产等不规范运作提供了许多便利。另外,通过终极控股方式还可以使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产生偏离,使其可以用较小的股份来达到实际控制公司的目的。
   本文在分析终极控制权的制度背景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及两权偏离与公司绩效关系等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总体评价;然后从股权集中型结构和代理理论出发,对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终极控制人的行为方式,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原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本文以2005年~2008年1285个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观察值为研究样本,对控制权、现金流权以及两权偏离等变量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论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基本观点的合理性。研究发现:
   1.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终极控制人倾向于采取金字塔控制结构等来最终控制上市公司,其中发生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的公司比例为35.1%,而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比例均值为4.58%,低于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接近。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比例均显著正相关,公司财务绩效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比例负相关。
   2.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中央政府控股公司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程度要高于地方政府控股公司的。地方政府作为终极控制人是为了实现收入的最大化,而中央政府的首要目标是为了社会和经济稳定,首要目标不同是导致两个不同主体的两权偏离程度有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文主要学术贡献在于,研究了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占重要地位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的行为特征,并将其分为中央政府控股和地方政府控股公司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更适合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指标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其财务绩效,开拓了研究的视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