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再论《呐喊》:“自我”与“无我”
【6h】

再论《呐喊》:“自我”与“无我”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鲁迅“自我”思想的流变及论述文本的选择

1.1“自我”概念的界定

1.2“无我”概念的界定

1.3 鲁迅与“自我”

1.4《呐喊》与《彷徨》的“自我”、“无我”

第二章 呈现不同“自我”、“无我”境状的人物具体分析

2.1在小说中的“自我”境状

2.1.1强烈“自我”的显现

2.1.2 刻意模糊“自我”的显现

2.2 在小说中的“无我”境状

2.2.1 蒙昧的“无我”文化环境里的帮凶者、受害者

2.2.2 “无我“世界里新旧知识分子的沉沦

2.3 小说中“自我”与“无我”意识的交织态

2.3.1 昏睡于“自我”边缘的被摧毁者

2.3.2 从圣贤的“我”到人的“我”的微妙感受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从早期意志奋发的强力型“自我”形象到沉淀自已并思索有着人与人之间互通相息充满人道关怀的“自我”呼吁者,鲁迅的小说及其它体裁的作品都在述说着作为一个人的真“自我”。对于立人,鲁迅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其“自我”也从简单强调自主性、独立性、不受束缚的判断力、辨别力、观察力、意志力到深入人之为人的精神实质—他人之“自我”。以往的历史对人的“我”的表达仅仅限于非常庸俗、肤浅的层面,附庸在阶级统治周围,停滞在生理性的“我”与物质性的“我”,围绕自已的“我”自私地毁弃他人,是一种泯灭人性的“自我”残害。然而,鲁迅正是直面历史的罪恶,直面中国文化几千年留下的毒瘤,直面人“我”的缺失,在立人的道路上不断开垦出丰硕的果实。鲁迅“自我”的成长历程,是其精神流变的重要体现。
  本论文通过对鲁迅小说《呐喊》文本的解读,分析其小说人物所呈现出来“自我”与“无我”的境状,重新诠释“自我”与“无我”,并重点阐释了“自我”与“无我”的本质特征—“同类感”,1在一定意义上再次论述了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要归宿点。论文的论述过程注重贴近文本、还原文本,贴近人物、还原人物的真实状态,从立人的角度力求探寻“自我”与“无我”的核心元素,最终贴近人,还原一个真的人。以此为点,反思如今由人与人的冷漠关系所组成的缺乏基本人道情怀的社会依旧在延续,这种人情萎靡的继续正是忽视了他人之“自我”,基本共建的信任感因为“同类感”的缺失而找不到依存的据点。那么,本文探究的根本点正是鲁迅立人思想中的关键元素之一,不仅契合《呐喊》所反映的社会人文化,也吻合当代社会糟糕的现实情况,甚至是未来社会需要继续努力构建的方向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