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6h】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大鼠股动脉插管:一种有创血压监测及短时连续采血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大鼠创伤性凝血病模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大鼠颅脑外伤凝血病模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创伤性凝血病:分子机制及诊疗进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在世界范围内,创伤是引起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虽然建立了区域性急救体系并且在创伤治疗方面有所提高,但是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创伤所致的凝血障碍约占创伤后死因的40%。急性创伤性凝血病(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系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并非简单的消耗性凝血障碍,而是涉及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组织灌注、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等多个系统动态平衡的紊乱。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存在多种假说。因此,建立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小动物模型有利于对其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指导临床。本实验,我们通过对大鼠进行人为多发伤,建立了急性创伤凝血病模型,并探讨了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凝血功能异常与铜代谢紊乱的可能关系。
  方法:
  1、大鼠股动脉插管采血模型的建立:
  SD(Sprague-Dawley,SD)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股动脉,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剪口、插管、连接三通阀,监测血压及连续采集动脉血。
  2、TIC模型建立:
  SD大鼠,外科开放气道,行左侧颈动脉及股动脉插管,持续监测血压并通过股动脉导管连续采血。模型制作:使用止血钳对肝脏中右叶、小肠及右下肢骨骼肌钳夹,行右侧胫腓骨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处死后损伤组织做 HE(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右下肢正斜位片观察骨折情况。每隔30min采血一次,进行连续凝血功能测定及血小板监测。
  3、颅脑创伤凝血病模型的建立
  采用自由落体颅脑外伤打击模型。打击完毕予颈动脉插管、气管插管及股动脉插管。每隔30min采血一次,进行连续凝血功能测定及血小板监测。此外,实验结束取大鼠脑组织通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浆中总铜(Cu)。
  结果:
  经股动脉插管可同时实现短时连续多次采血及血压监测。大鼠行多发伤处理后,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较0时刻点及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延长趋势,血小板总体呈降低趋势,PT(Prothrombin time,PT)及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变化不明显。HE染色显示大鼠肝脏、小肠明显的出血,部分肝细胞呈空泡样变甚至坏死,骨骼肌纤维断裂,细胞水肿,少量细胞核消失。大鼠颅脑外伤模型结果表明,TBI后 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减少,且血浆总铜浓度水平降低。HE染色提示该模型呈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积血。
  结论:
  大鼠股动脉插管采血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多发伤和失血性休克成功诱发创伤性凝血病。大鼠脑外伤后急性期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及铜代谢紊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