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职人员助人行为动因研究——以道德模范为例
【6h】

公职人员助人行为动因研究——以道德模范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助人行为研究

1.4.2 助人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4.3 助人行为动因研究

1.4.4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助人行为的概念界定

2.2 基础理论

2.2.1 本能论

2.2.2 社会交换理论

2.2.3 社会学习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变量设计

3.1.1 移情变量

3.1.2 认知变量

3.1.3 情境变量

3.2 假设的提出

3.2.1 移情与助人行为的关系

3.2.2 认知与助人行为的关系

3.2.3 情境与助人行为的关系

3.2.4 助人行为人口学特征个体差异分析

3.3 统计分析方法

3.4 问卷设计

3.5 预调研

4 实证研究

4.1 描述性分析

4.1.1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4.1.2 助人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4.1.3 助人行为动因的描述性分析

4.2 信效分析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2.3 因子分析

4.3 相关分析

4.4 回归分析

4.4.1 移情与助人行为的回归分析

4.4.2 认知与助人行为的回归分析

4.4.3 情境与助人行为的回归分析

4.5 K-W分析

4.6 结果分析

4.7 启示与建议

4.7.1 研究启示

4.7.2 研究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局限和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助人为乐是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广泛赞同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包括助人为乐在内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可是助人为乐带来的悲剧也时有发生:路人对“小悦悦”置之不理,“彭宇案”中好心人引来官司,“老人摔倒不敢扶”等等,关于“助人行为”引发的社会讨论层出不穷,一方面人们感到助人行为日趋减少,另一方面助人不利现象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扰,人们不知如何助人,以至于助人行为陷入困境。
  以往关于公职人员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行为,研究方法和内容单一,重复研究较多。对公职人员的助人行为研究很少,助人行为动因方面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628名公职人员助人道德模范资料收集整理,结合已有助人行为指标体系和相关问卷,把公职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利用SPSS17.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公职人员的数据进行分析,探析公职人员助人行为的发生机制,同时找出人口学统计变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从而为促使发生更多的助人行为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本文对统计数据做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K-W检验,得出移情、认知、情境与助人行为呈现出因果关系:移情可以正向预测助人行为的发生,多移情个体更容易发生助人行为;认知因素可以显著预测助人行为,认知力高的人具有较强的助人倾向;情境可以显著预测助人行为的发生。此外,利用K-W检验对性别、年龄、学历、政治面目四个特征变量进行分析,其中学历对助人行为影响不显著,而性别、年龄、政治面目显著影响助人行为,即相比之下女性较容易感动,易因移情而发生助人行为;年龄大的人有较高的助人倾向,助人行为因年龄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党员有更高的助人倾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他们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实施善举。该结论不仅揭示了当代“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的动力源泉,也为该行为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著录项

  • 作者

    尹星晗;

  • 作者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
  • 学科 行政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万县;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人事管理 ;
  • 关键词

    助人行为; 公职人员; 道德模范;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