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职人员见义勇为行为动因研究——以道德模范为例
【6h】

公职人员见义勇为行为动因研究——以道德模范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流程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流程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见义勇为

2.1.2 公职人员

2.1.3 行为

2.1.4 动机

2.2 基础理论

2.2.1 动机的内外影响因素理论

2.2.2 内部动机理论

2.2.3 外部动机理论

2.2.4 综述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变量设计

3.1.1 研究变量设计的依据

3.1.2 见义勇为行为动机的维度划分

3.1.3 见义勇为行为的划分

3.2 提出假设

3.2.1 内部需要动机与见义勇为行为的关系

3.2.2 外部驱动动机与见义勇为行为的关系

3.2.3 见义勇为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3.3 统计分析方法

3.4 研究对象

3.5 问卷设计

3.6 预调研及问卷的修订

3.6.1 预调研

3.6.2 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4 实证研究

4.1 描述性分析

4.1.1 人口统计变量描述性分析

4.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信度分析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验证假设

4.3.1 相关分析

4.3.2 回归分析

4.4 K-W检验

4.5 研究假设的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内部需要动机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影响

5.1.2 外部驱动动机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影响

5.1.3 见义勇为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5.2 提出建议

5.2.1 内部需要动机与见义勇为行为的优化

5.2.2 外部驱动动机与见义勇为行为的优化

5.2.3 人口学特征与见义勇为行为的优化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见义勇为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优良民族传统,也是共产党和祖国极力倡导和推崇的一种高尚的优良道德品质。时至今日,见义勇为的道德模范仍处处可见和时时可见,如双手接住跳楼女人的65岁老人缪小福,烈火英雄周先军等。与此同时,我们也留意到当今的见义勇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人们对见义勇为的崇尚度有所下降,甚至还时不时出现见危不救的现象。见义勇为本是一个崇高的词语,如今却因为这一系列的不良现象和恶劣事件变成了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而这给社会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如在社会交往中,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诚信问题令人堪忧,这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深对见义勇为行为及其动因的研究,为该行为的传承提出建议,打破见义勇为所处的困境,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十分必要。
  通过对《中国文明网》上2010-2015年度“中国好人”中的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进行了统计发现,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共有1427名,其中公职人员道德模范共有475名。通过对部分道德模范进行电话采访和网络调查,结合新闻报道和记者对各个道德模范的访谈,本文对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的行为事迹进行了简单的划分。此外,从他们的回答当中发现,他们见义勇为的行为动机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本能、责任感、价值观和外部环境四种动机。为了进一步确定研究变量,建立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除了进行上述实证研究外,又进行了相关理论的查阅。
  当前,国内外学者更多的是从法律角度对见义勇为进行研究,也有少数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对见义勇为进行了阐释,例如,对见义勇为社会价值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然而,从道德层面上对于见义勇为行为进行的研究较少,对于见义勇为行为动因的研究也较为罕见,而对于公职人员见义勇为的行为动因进行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执行国家意志和维护人民公共利益的国家公职人员,承担着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任,他们道德素质的高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有着关键性影响,同时也关乎着社会的安定和百姓的幸福。因此,本文以公职人员见义勇为行为动因为研究内容,通过探析公职人员见义勇为行为的各种动机,为见义勇为行为的传承提出建议。
  结合对1427名道德模范的实证研究,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理论,参考相关学者的观点,本文从内在需要和外在驱动两个方面对见义勇为行为动因作了划分。其中,内在需要方面包括本能,责任感,价值观,而外在驱动包括社会道德环境和社会支持环境。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公职人员见义勇为行为动因研究调查问卷,选取《中国文明网》上“见义勇为”道德模范中的公职人员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运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对于样本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K-W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内部需要动机即本能、责任感及价值观和外部驱动动机即社会道德环境及社会支持环境都是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动机,并且都正向影响着见义勇为行为。此外,见义勇为行为在年龄与学历上也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实现见义勇为行为的优化,必须从内在需要和外在驱动两个方面去激发见义勇为行为的动机。具体来说,首先要继续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文化和乐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培养人们见义勇为的精神,提高人们见义勇为的能力。其次,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道德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建立完备的见义勇为法律环境和支持环境。同时,对于公职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在人口学特征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