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选择和初步模型构建
【6h】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选择和初步模型构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概述

1.1背景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的基本理论

1.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特征、分类和分级

1.2.2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1.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2.1指标体系的初步选择

2.1.1文献分析

2.1.2参照法律和规范

2.1.3参考标准

2.1.4专家咨询

2.2指标体系框架的初步拟订

2.2.1初步拟订的指标

2.2.2指标重要性的评分量化

2.3指标体系的确定

2.3.1德尔菲法

2.3.2质量控制

2.4专家的选择

2.4.1专家的选择条件

2.4.2人数规模

2.4.3专家的来源

2.4.4专家的结构分析

2.5第一轮专家咨询

2.5.1第一轮专家咨询的目的和结果

2.5.2第一轮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2.5.3第一轮专家咨询小结

第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初步线性模型的构建

3.1第二轮专家咨询

3.1.1第二轮专家咨询的目的和结果

3.1.2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3.1.3第二轮专家咨询小结

3.2权重系数的设置及初步模型的建立

3.2.1权重系数的基础理论

3.2.2本研究权重系数的确定

3.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初步线性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结论

4.2本研究的特色

4.3展望

第五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成果

致谢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展开▼

摘要

1.背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严重的社会经济危害性、罹及的群体性、事件处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以及决策的风险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自2003年“非典型肺炎”发生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显示,2007年,共收到全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2552起,报告病例98254人,死亡515人。可见,我国每年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还比较严峻。医务人员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每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参与应对。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约10万名卫生人员参加抗震救灾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累计救治受伤和患病人员约437万人次,开展手术近4万台次,累计住院伤员9万余人,向20个省、区、市转送伤病员1万余名。 2.目的意义 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加强医院应急型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医疗救治系统尤其是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职责与作用,构建一套适应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的科学、合理、可靠、可行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抽组、选拔、培养、储备应急人员,打造一支拉得出、有水平、能力强的应急型人员队伍,提高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参考标准以及专家咨询的方法,在严格遵循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原则的基础上,拟订初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为了筛选指标,借助德尔菲法进行第一轮的专家咨询,将各指标的评价等级依重要性分为十分重要、很重要、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5个等级,并赋相应的量化值为10、7.5、5、2.5、0。根据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对指标进行必要的增、减、删、修,尔后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每个指标的权重。根据专家对指标的赋值求其平均分值,将指标平均分值累加,计算出每个指标得分所占总分的比例,作为该项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此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的线性模型。本研究的主体方法是德尔菲法,专家的选择是影响德尔菲法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通过选定6个限定条件,确定咨询专家共31名。第一轮全部专家接受咨询,至第二轮咨询有2名专家因故未能接受咨询。通过对专家的结构分析和权威程度分析,表明选择的咨询专家具有丰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经验,也非常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医务工作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也应该非常的清晰,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质量控制效果主要通过计算应答率以及专家的协调系数来反映。 4.结果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后,接受专家对初步拟订指标的修改意见,调整了个别指标的结构并对部分指标的内涵做了重新说明,确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以基本概况、知识体系、实践和技能三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其中在基本概况一级指标下再细分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健康状况、学术任职以及专业背景7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在知识体系一级指标下再细分基本认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以及其它知识7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在实践和技能一级指标下再细分专业技术、培训演练、参与经历、沟通协调以及风险承担5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二级结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获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最终,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的初步线性模型为: Y=0.281X1+0.344X2+0.375X3。 X1=0.124X11+0.147X12+0.128X13+0.145X14+0.181X15+0.061X16+0.215X17。 X2=0.168X21+0.164X22+0.178X23+0.129X24+0.132X25+0.142X26+0.087X27。 X3=0.23X31+0.203X32+0.205X33+0.18X34+0.182X35。 其中: Y表示综合评价得分; X1,X2,X3分别表示3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得分; X11,X12,…,X17分别表示第一个一级指标下7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 X21,X22,…,X27分别表示第二个一级指标下7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 X31,X32,…,X35分别表示第三个一级指标下5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 各单项指标的得分及综合得分可视具体情况采用百分制或千分制。 在质量控制效果方面,两轮专家的应答率分别是:100%和94%,两轮专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48和0.765。两轮协调系数经X2检验,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轮专家意见有较好的协调性。 5.结论和讨论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且种类更加多样化,导致对医务人员需求增加为背景的研究,着眼于医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力资源管理,以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研究落脚点,以德尔菲法、文献分析、专家咨询、科学统计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为技术手段,探索了评价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指标,并构建了初步的综合评价模型。 本研究的特色之处有: 1.首次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最核心的价值和主要目的是科学、客观的对评估对象作出综合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的应对能力评估体系是一个庞杂的指标系统,目前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几乎没有。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德尔菲的方法,首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指标具有较好客观性 本次研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能力的综合评价。能力是一种抽象概念,从本质上而言,属人的自然本性和内在潜力,客观性的指标选择的范围比较少,直接评价的困难比较大。本次研究在指标的选择上抛弃了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指标,主要选择了客观性的指标,增加了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3.评价体系适应性强 医务人员是本研究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对象。医务人员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包括各类医务人员,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分工造成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都不相同。本研究在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注意选择了通用性的指标,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适用于各类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 4.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本研究的主体方法是借助了德尔菲法的思想。为保证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结果的准确可靠,严格设定了选择专家的条件,这其中不但要求专家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求专家要有很高的学术水平。除了采用德尔菲外,本研究还运用了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主观性方法加上客观性方法相结合,尽量保证研究所构建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准确可靠。 本课题研究只是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明确了评价的一二级指标,确定了相应的权重系数,但并没有进行实际的评价,评价的实际效果如何尚需要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后续工作可考虑采用多元数理统计、专家考核评分等方法,检验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提高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其次,理论上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数据的获得在不同人群的评价时应建立标准化的方法,例如医、药、护、技以及医疗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核应保持一致的难度系数。本项研究所建立的模型是一个简单的初步线性模型,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能力评价的多变化、医务人员的多样性等决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在指标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上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