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散发性乳腺癌BRCA1与黄体酮受体亚型A和B表达的关系
【6h】

散发性乳腺癌BRCA1与黄体酮受体亚型A和B表达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乳腺癌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乳腺癌组织中BRCAl与黄体酮受体的表达关系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乳腺癌细胞中BRCAl与黄体酮受体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附录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统计学合格证明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西方发达国家乳腺癌发病率高,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乳腺癌的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乳腺癌发生是多因素的,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可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BRCA1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与遗传性乳腺癌密切相关。在遗传性乳腺癌家族中BRCA1的突变率大约为45%;而在乳腺癌卵巢癌的家族中,BRCA1的突变率高达80%。在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的表达也有降低。BRCA1可以调节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参与很多细胞生物学过程。BRCA1能调节中心粒的复制,敲低BRCA1表达可以引起细胞异常分裂。BRCA1可通过同源染色体的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DNA的末端连接(end-joining,EJ)两条途经参与DNA的损伤修复。DNA修复的准确性和高效率对于遗传信息的稳定遗传有重要意义,如果DNA损伤不能得到及时的修复,在细胞的不断分裂、分化过程中就有可能引起细胞癌变。BRCA1在细胞转录调节中起着多种特殊的作用,BRCA1突变削弱了这些功能,从而增加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野生型BRCA1可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并抑制雌激素依赖型转录通路,该通路与乳腺上皮细胞增生有关,BRCA1突变后因抑制作用因丧失而致癌。 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黄体酮及其受体对乳腺癌的发生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调查显示,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增高;而且,联合应用黄体酮和雌二醇的女性,其乳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独使用雌二醇的女性,同时,肿瘤的体积大、恶性程度更高。在切除卵巢的小鼠动物模型中,联合应用雌二醇和黄体酮比单独使用雌二醇的小鼠乳腺组织有更多的分枝和腺泡。黄体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是核受体的一个亚群。PR有两个亚型:黄体酮受体A(progesterone receptor A,PRA)和黄体酮受体B(progesterone receptor B,PRB)。它们受不同的启动子控制,表达调控也不同。在正常乳腺组织中,PRA和PRB的表达是均衡的;在乳腺癌组织中,PRA相对PRB呈优势表达。因此,黄体酮及其受体与乳腺癌密切相关,PRA和PRB的表达失衡可能与癌变有关。 虽然已有BRCA1可调节PR的功能报道,但关于乳腺癌组织BRCA1和PRA、PRB表达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BRCA1是否可以调节黄体酮受体的表达的研究却很少。因此,研究BRCA1和黄体酮受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乳腺腺病和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RCA1、PRA和PRB的表达,分析了BRCA1和PRA、PRB表达之间关系,并敲低乳腺癌细胞MCF-7中BRCA1的表达水平,研究BRCA1和PRA和PRB表达之间的关系。 方法: 一.乳腺癌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收集乳腺癌病例259例,对照样本乳腺腺病病例218例,从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激素受体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二.乳腺癌和乳腺腺病组织中BRCA1与黄体酮A和B表达的比较与关系研究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8例浸润性导管癌和68例乳腺腺病标本BRCA1、PRA和PRB的蛋白的表达,比较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腺病BRCA1、PRA、PRB的表达异同,分析浸润性导管癌BRCA1、PRA、PRB、PRA/PRB比值是否存在关系;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48例浸润性导管癌和48例乳腺腺病标本BRCA1、PRmRNA的表达,比较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腺病BRCA1、PR的表达异同,分析浸润性导管癌BRCA1、PR是否存在关系。 三.敲低乳腺癌细胞MCF-7,BRCA1对黄体酮受体表达的影响 在MCF-7敲低BRCA1,分析BRCA1对PRA和PRB表达的影响以及BRCA1和PRA、PRB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的关系。 结果: 一.乳腺癌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259例乳腺癌患者年龄分布24-86岁,中位年龄48岁;发病高峰年龄段在41-50岁占39.38%;发病部位:147例左侧乳腺发病,112例右侧乳腺发病;组织学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30例,占88.80%,特殊类型乳腺癌29例,仅占11.20%;淋巴结转移:219例在手术送检标本中检出淋巴结者,未发生转移的低危病人占51.14%,淋巴结转移数目≥4的高危患者占29.68%;激素受体表达:ER阳性率32.82%,PR阳性率36.29%,Her-2阳性率47.88%。 2年龄分组: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60岁)及老年组(>60岁);青年组发生淋巴结转移(61.90%)高于中年组(49.41%)及老年组(42.86%),但不同年龄组之间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ER、PR呈低表达(分别为18.52%,29.63%),Her-2呈高表达(66.67%),且各年龄组之间ER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1,P<0.05),Her-2的表达仅在青年组与中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42,P<0.05)。 二.乳腺癌组织中BRCA1与黄体酮受体的表达关系 1.免疫组织化学 (1)乳腺腺病BRCA1蛋白表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并且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乳腺腺病PRA、PRB蛋白表达均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PRA、PRB蛋白表达,并且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06,P<0.05)。乳腺腺病中66.18%(45/68)的患者PRA,PRB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当,而在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仅20.58%(14/68)的患者PRA和PRB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当,表现为54.41%(37/68)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PRA蛋白呈优势表达。 2.原位杂交:乳腺腺病BRCA1、PR mRNA表达水平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BRCA1、PR mRNA表达水平,并且两者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3.相关性分析:在乳腺癌组织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RCA1与PRA、PRB有关联(P=0.019,0.043,P<0.05),列联系数C分别为0.274,0.228,而原位杂交结果未发现BRCA1与PR有关联(P值为0.762,P>0.05)。 三.乳腺癌细胞中BRCA1与黄体酮受体表达的关系 MCF-7 BRCA1敲低后,PRA和PRB mRNA水平表达无显著性变化,而PRA和PRB蛋白水平表达升高。 结论; 1.散发性乳腺癌BRCA1表达低于乳腺腺病; 2.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RCA1与PRA和PRB表达相关联,BRCA1阴性标本PRA优势表达比率高于BRCA1阳性标本; 3.敲低BRCA1仅引起PRA、PRB在蛋白水平表达的升高,提示BRCA1可在蛋白质水平调节PRA和PRB的表达。 创新之处: 国内外对于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与PRA、PRB之间的关系,在临床资料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